标签:
杂谈 |
一,资本积累的两个假定条件
资本积累的第一个条件是:
假定资本家能够卖掉自己的商品,并把由商品转化而来的绝大部分货币再转化为资本。
一定量的货币要执行资本的职能,必须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在流通领域内,一定的货币额转化为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即货币资本转化为生产资本。
第二个阶段,把由一定的货币额转化而来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投入生产过程,从而生产出包含原预付资本加上剩余价值的商品,在这一阶段,生产资本转化为商品资本。
第三个阶段,这些生产出来的商品再投入流通领域,通过商品的出售,把它们的价值实现在货币上,商品资本又重新转化为货币资本。
这样周而复始地不断循环,就形成资本流通。本章假定资本是按正常的方式完成了自己的流通过程。
资本家把攫取的剩余价值中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再投到生产中去,使再生产的规模得以扩大。因此,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则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条件。扩大再生产则可能带来社会的全面繁荣。
资本积累的第二个条件是:
假定直接从工人身上榨取无酬劳动的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所有者。直接从工人身上榨取无酬劳动并把剩余价值固定在商品上的产业资本家,是剩余价值的第一个占有者,但决不是剩余价值的最后占有者。产业资本家还必须同执行其他职能的资本家,如商业资本家、借贷资本家、土地所有者等共同瓜分剩余价值。因此,剩余价值还要转化为利润、利息、商业利润、地租等各种不同的形式并归各类不同的人所有。
因此,我们在这里假定:一方面,生产商品的资本家是按照商品的价值出售商品的。至于资本如何回到商品市场,资本在流通领域里采取哪些新形式,这些新形式包含什么样的再生产条件等我们不做具体研究。另一方面,我们把资本主义的商品生产者当做全部剩余价值的所有者,或者,把他当做所有参加分赃的人的代表。
资本在循环中,依次采取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和商品资本三种形式。货币资本的职能是为资本主义生产作准备;生产资本的职能是生产剩余价值;商品资本的职能是实现剩余价值。资本只有顺利地通过购买、生产、销售三个阶段,才能实现剩余价值。
二,简单再生产
工人个人的消费,只不过是为了维持自己劳动力的运转,这同机器要上油一样,已成为再生产过程的一个要素。在这里,工人的个人消费实质上是一种直接的生产消费。
不论生产过程的社会形式如何,人类必须连续不断地、周而复始地进行生产。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人们不能停止消费,也就不能停止生产。这种周而复始、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
生产同时就是再生产,生产的条件同时也就是再生产的条件。生产需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再生产也需要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任何一个社会,都必须持续地把它的一部分产品转化为生产资料或新的生产要素,否则,就不能进行再生产。如果其他条件不变,社会在一年里所消费的生产资料,即劳动资料、原料和辅助材料,能够被社会在一年中生产的数量相等的新物品所替换,那么,社会就可以在原有的规模上进行再生产或保持自己的财富。社会在一年中生产的这些新物品,要从当年的产品总量中分离出来,并重新进入下一年的生产过程,否则,就不能进行简单再生产。因此,年产品中有一部分是用于生产的。这部分用于生产的产品,在实物形态上主要表现为生产资料的形式,大多数都不能用于个人消费。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生产是资本主义性质的生产,再生产也是资本主义性质的再生产。资本主义生产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劳动过程只是价值增殖过程的一种手段,同样,再生产也只是把预付资本作为能够自行增殖的价值来生产的一种手段。某个人之所以能成为资本家,只是由于他的货币能够不断地执行资本的职能,能够不断地获取剩余价值。剩余价值作为资本的周期产物,具体表现为资本的收入形式。
如果资本家只是把这种收入作为他的消费基金,或者说,他在一个生产周期获得并在一定时期把它消费掉,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这就是简单再生产。例如,某资本家投资10000元,工人在一年中生产的剩余价值为2000元,但资本家把这2000元的剩余价值全部消费掉。这样,在生产中发挥作用的资本仍然是10000元,第二年的生产就会按原来的规模进行。
三,可变资本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是以购买一定时间的劳动力作为开端的,每当劳动力的售卖时间到期后,资本家就必须重新购买。但是,工人只有在劳动力发挥了作用,即把劳动力价值和剩余价值实现在商品上之后,才能得到工资。因此,工人既为资本家生产了剩余价值,也生产了作为他自己报酬的可变资本。可变资本部分是在工人取得工资以前就已经生产出来,只是它被资本家占有了,工人只有不断地再生产剩余价值,资本家才可能雇佣他。因此,是工人自己不断再生产着以工资形式付给自己的那一部分产品,尽管资本家用货币的形式支付了工人工资,但这些货币不过是工人劳动产品的转化形式而已。在生产过程中,当工人把一部分生产资料转化为产品时,他以前生产的产品又重新转化为货币。就是说,工人今天劳动取得的报酬是用他以前的劳动来支付的。
因此,可变资本不过是工人为维持劳动力再生产所必需的劳动基金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不管在什么社会,这种基金都必须由劳动者本人来生产和再生产。劳动基金之所以不断以工资支付的形式流动到工人手里,是因为工人自己生产的产品不断以资本的形式离开工人。但是,劳动基金的这种特殊表现形式并没有改变这样一个事实:资本家把工人自己的物化劳动预付给工人。就是说,资本家用来预付工人工资的可变资本,是工人在前一个时期所创造的新价值的一部分。
四,全部资本的再生产
只要把资本主义生产当做一个连续不断的再生产过程来考察,就会消除可变资本是资本家预付的假相。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总要从某时某地开始。假定资本家最初的货币资本,不是依靠占有他人无酬劳动而获得,而是通过自己的原始积累而产生。但是,这些资本一旦进入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就会发生根本的变化,这些变化不仅对可变资本有影响,而且对整个资本都将产生影响。例如,有1000元的资本,每年能创造剩余价值200元。如果这些剩余价值每年都被资本家全部消费掉,那么,五年之后,资本家所消费掉的剩余价值总额,就等于5×200元,这和他原有的资本价值总额相等。就是说,资本家原有的资本实际上已经被他全部消费掉了,现在留下的1000元货币资本,是由他在生产过程中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转化而来的。因此,撇开所谓的原始积累不说,单纯的生产过程或者简单再生产,经过一个或长或短的时期以后,必然会使任何资本都转化为资本化的剩余价值。哪怕这些资本在进入生产过程前是资本使用者本人挣得的财产,但这些资本迟早都会完全变成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成为别人无酬劳动的货币形式化身。
总之,在资本主义的再生产过程中,工人不仅创造了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而且还创造了全部资本。
五,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既是物质资料的再生产,同时也是生产关系的再生产。要把货币转化为资本,除了商品生产和商品流通外,还需要一个条件,这就是买卖双方的互相对立,即一方是拥有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资本家,另一方是除了劳动力之外一无所有的雇佣工人。所以,生产资料和劳动者的分离,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起点和基础。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作为起点的东西又作为结果不断重新生产出来。一方面,生产过程不断地把物质财富转化为资本,转化为资本家搾取剩余价值的手段。另一方面,工人进入生产过程是一无所有的无产者,走出生产过程还是一无所有的无产者。因为,工人在进入生产过程以前,他自己的劳动已并入资本而归资本家所有了。在生产过程中,工人的劳动以物化劳动的形式转化在他生产的产品中。因为,资本主义的生产过程同时也是劳动力的消费过程,所以,工人生产的产品不但要转化为商品,而且还要转化为资本,转化为能够实现自身增殖的价值,转化为劳动者必需的生活资料和生产必需的生产资料。由此可见,工人是把客观财富当做资本,当做压迫他、统治他和剥削他的权利来生产,而资本家则是把劳动力当做同生产资料相分离的、存储在工人身体中的财富源泉来生产,一句话,就是把工人当做生产剩余价值的机器。工人的这种再生产是资本主义生产必不可少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