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与张兴华老师的故事

(2009-04-24 00:40:02)
标签:

数学文化

面积单位

教坛

张兴华

福建省

杂谈

分类: 成长叙事

我与张兴华老师的故事

 

 

说起认识张兴华老师,那真是个偶然。

那是几年前,有次我计划上研讨课“面积和面积单位”。我翻阅了许多资料,也请教了不少本地教坛前辈,发现提及“面积和面积单位”一课的教学,一个名字的出现频率非常高,那就是江苏著名特级教师张兴华老师。人们总是喜欢以张老师曾经执教的这课作为研讨的经典案例加以细品、深尝。带着几丝好奇我又专门查询了一些资料,终于在网上看到张老师这节课的实录。作为2001年代表福建省参加全国第五届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场竞赛的一等奖获得者,近年来也应邀在全国教材培训会及省内外教学研讨会公开教学三十多次,自认为对教材的理解和对课堂的把握也有一定的心得。当看到张老师的上课实录,仍不禁感叹“百闻不如一见”,方知专家高屋建瓴的深层次诠释的数学教学艺术。同样朴实的学习素材、简约的过程设计,但在张老师特有的教学魅力和独到的情境引导中,师生共同演绎了一节精彩纷呈而扎实有效的鲜活的数学课堂。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我带着钦佩翻阅了更多张老师的相关资料,渐渐地知道了张老师早在1992年出版了专著《儿童学习心理与小学数学教学》,以理论联系实际的显明特点为我国学科心理学的建立作了铺垫,在全国反响很大,并多次在中国教育电视台作相关的电视讲座,另有数以百计的论文在专业期刊发表……老师所言:“一个数学教师的阅读,如果仅仅局限在数学教育范畴,那么他的发展必然有限。只有广泛涉猎,博采众学,方能海阔天空。”让我更清晰地认识到自己不足和努力方向。随着了解的深入,我对张老师的好奇和钦佩更是上升到对一个德高才富的教育前辈的真挚仰慕。

抵足夜谈

2007年4月,在师傅福建省普教室彭晓玫老师的举荐下,我应邀在杭州举行的“‘两岸四地’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研讨观摩活动”执教观摩课,终于有机会见到同样应邀做专题学术讲座的张兴华老师。我们不禁紧紧握住对方的手,虽初次见面但我毫无拘谨之感,张老师的慈祥忠厚、温婉亲切令我倍感亲近。当天一吃完晚饭,我就一头扎进老师的房间,和老师进行了直至深夜的推心置腹的交谈。老师深厚的文化积淀、宽厚的人文修养以及厚积薄发的见解让我领略到德艺双馨的长者风范。这次的抵足夜谈令我又经历一次思想洗礼,特别是老师站在高层次对数学文化进行了诠释:“课标指出数学课程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运用的过程,所以数学文化,应该是教会学生用数学的眼睛去认识世界。不能停留在对于数学文化的反映和欣赏上,对于数学文化的应用、作用和发展,才是数学文化的本质,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使我对数学文化本质认识有了一次质的飞跃。专题讲座后,老师百忙之中特意留在杭州听了我的观摩课“解决问题的策略”,并在课后给予我极大鼓励之余,也实事求是地对我提出了中肯的建议,使我对自己的业务能力有了更客观的认识。心灵震撼之余,我暗暗告诫自己:在今后的业务研究的道路上,要学习老师徜徉于教海,植根于课堂,洗净浮躁,安心学习,让自己研究的眼光看得更远,从教的脚步迈得更实。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我——一个名不经传的教坛晚辈,和张兴华——一位名闻遐尔的特级教师的师生情份日益深厚着,日渐醇厚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