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教学感受

(2009-04-23 21:26:09)
标签:

教育

苏教版

情境

小学数学

杂谈

分类: 教学星空

豁  然  耳 

          ——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教学感受

“豁然耳目”在成语词典中解释为:开阔眼界,使耳目清新,我想用这个词来形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的出现非常贴切。那在课改的过程中,这个教材究竟给我们带来了什麽?

学生说:真有趣     家长说:丰富了      老师说:有深度

确实真有趣:打开苏教版教材,整套教材真是趣如童话,美如诗。教材让学生看自己想看的。小学生年龄小,无意注意占主导,观察能力有限,他们最初的观察是没有目的、没有顺序的,只是对书中插图、颜色感兴趣。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版面设计正迎合了学生这一心理特点。教材版面活泼,色彩丰富,图文并茂,用大量孩子们喜欢的卡通画形式展示数学内容。教材选取“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等童话故事,设计“动物过城堡”、“小猴摘仙桃”等一些童话题材的场景,还如第一册的“统计”是大象过生日请客的情境,认识“=、〈、 〉”有森林运动会的场景,这些都是儿童熟悉和喜欢的。从这些内容中即可让小学生学到丰富的数学知识,而且能激发主动探究的欲望,增强了他们对数学的亲切感。

家长说:丰富了。家长们是伴随传统教材成长的。他们对数学学习早早就烙下枯燥乏味、神秘难懂的印象。著名数学家华罗庚曾一针见血地指出:成因之一就是传统的教材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充分注意到实施素质教育的课堂教学内容必须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原则,删去了传统教材中出现的人为编造、脱离实际的课例和练习,增加了具有现实意义的、贴近学生实际生活的内容。例如:三年级上册24时记时法这课, 例题先出现摘录的一段电视节目时间,从学生喜欢的六一剧场的开始时间切入,让学生讨论怎么会有14:00呢,引入了24时记时法,想想做做中有学习和体育活动的时间、银行的营业时间、公共汽车站牌上标住的服务时间、交通标志上的起止时间、火车票上的开车时间、红领巾广播站的节目预报时间等等,无论是数学内容还是生活内容都十分丰富。有不少家长反应:“现在数学与我们以前的真是不同了,学习与生活密切联系的知识,没有枯燥感,孩子越来越聪明了”。

老师说:有深度

首先,教材加强了与其他学科的整合,体现数学文化。数学是一种文化,是人类悠久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数学教材作为学生数学学习的重要资源,应该承担传递数学文化的职责。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逐步安排一些数学史料,如,介绍古人用石子、结绳、刻痕计数法,甲骨文数字、早期的阿拉伯数字……通过史料的学习,使学生知道数学知识的产生首先源于人类生活的需要,体会数学在人类发展史上的作用,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也使学生接受历史唯物主义的启蒙教育,增强民族自豪感。教材安排了大量与其他学科有联系的内容。大至天文地理、政治历史,例如,介绍我国四大河流的长度、五岳的高度、太阳表面的温度、介绍京杭大运河挖成的年代、世界著名建筑。教材还安排学生从书刊中或上网查找资料,如查一查世界上最长的三条河流的名称和长度,一年为什么是365天,为什么有平年、闰年之分……不仅使学生了解到不少知识,还培养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其次,针对学生心理特点和认知能力的发展在教材的编排上力求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探究。如,在编排五年级小数知识的内容,是从小数的意义、性质、规律入手,逐步进入对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编排,在小数四则混合运算的编排中先让学生尝试加减法的计算,呈现两种可能产生的计算方法,一种小数点对齐,另一种是末位对齐,制造学生对知识认知上的冲突,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探究,在自我的探究中明确算理,掌握计算方法。而在小学的乘除法中提倡算法多样化,在此基础上发现规律,整合学生对一般算法的理解和应用。小数的除法是学生知识上的一大难点,教材对这部分合理地安排教学层次,分散知识的难点:先是处理除数是整数的小数除法,并以此为知识的支撑点,在除数是小数的安排上层层深入,让学生主动完成小数转化成整数的探索,总结出计算方法,帮助学生形成知识上的技能,继而把求商近似值的“四舍五入”、“进一法”、“去尾法”置于具体的生活情境中,激发学生不断地自我探索,发现新的学习策略。教材上的这种安排尊重学生认知能力上的特点,循序渐进、难易结合的安排方法有利于保护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激发学生的探索性学习。例如,对数的教学内容安排看,教材一年级下册认识百以内的数以后,在二年级下册安排千以内数的认识,在三年级上册安排万以内数的认识,加强了对数的实际意义的理解,又与四则计算以两、三位数为主相吻合,还分散了认数的难点,有助于认数学习时的自主探索。从二年级起,每册教材都安排了四种运算的学习,以避免学生长时间学习某种运算可能产生的厌倦情绪和对其他运算的温习。对于其他领域的知识和技能,同样以务实的精神作了精心的安排,使知识的发展循序渐进,并与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相适应。同时教材还增加实践活动,帮助学生综合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探索性地解决一些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实际问题,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第三,从学生的终身学习,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说教材为学生提供了探索、交流的时间与空间,促进学习方式的丰富。例如,对于每一个知识技能领域或每一堂课的教学,都提供充足的时间和空间,着重组织学生进行操作实验、讨论探索、相互交流等学习活动,以便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讨论、探究和交流等过程中,体会数学问题的提出、理解数学概念的形成和数学结论的获得,使数学学习活动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并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逐步形成对数学的求知欲和学习数学的信心。

如果把苏教版教材比做上等茶叶的话,要让这杯茶芳香四溢,那就要会掌握功夫泡好茶。

苏教版数学教材增加了大量的情境图,置学生于娱乐之内,取材于生活之中,无疑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得到教师的赞同,在数学教学中确实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其中也存在方方面面的问题,需要我们学好用好。

在教学过程中,情境图的应用主要存在以下两个问题:
一是简单化地搬用情境图。有的情境图,学生一看便明白,一数就得到结果,显得过分的直观,不是从数量关系角度思考得到结果。
二是简单问题复杂化,失去了思考的实际价值。一些很简单的问题,一目了然,根本用不着思考,往往老师提问的话音未落,学生就集体回答出来,说明这类问题没有思考价值,人为制造问题。
以上问题怎么解决呢?情境图该如何使用呢?我们有以下几点体会:

首先,要认真钻研教材,吃透情境图的含义。使用图前要做的第一件工作,就是认真钻研、深刻理解图意。如该图含有哪些数学知识,如何进行数学思考?通过该图的教学要达到哪些目标?如何展示图中的数量关系,充分挖掘该图的有用素材等等。要引起注意的是,教材中的图并不是单纯的“情景”,而是含意丰富的“情境”,它既有具体的内容,又有动态成份。
其次,要充分发挥作用,把握出示情境图的时机。对于一幅情境图,既可以从数学角度去思考,也可以从美学角度去欣赏,还可以从思想品德角度去熏陶。就课程的综合化来分析,当然是三者兼顾,但是,在兼顾的同时也必须要有侧重,突出数学味,让学生在观察情境图的过程中,理解图画所表达的数量关系,并感悟应用题的结构特征。为此,我们就必须要准确把握出示情境图的时机,先出示什么?再出示什么?

    再次,情境图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创新机会,让学生通过自己的积极思维主动去探求答案,掌握获取知识的过程和方法。在教学中,我们要根据情境图编排的特点,尽量做到凡是学生能想到的,决不提示;凡是学生能自己解决的,决不代替,给学生留有足够的思考空间,让他们自信的去想。哪怕学生在瞎想,我也倍加爱护,因为“想”的“过程”比“结果”要珍贵的多。 在教学时还要注意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问题,充分发挥学生自己的见解。例如:四上《找规律》---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想法,学生去表达,去领悟。通过一次又一次让学生自己动脑想、动口说,不仅掌握了知识,而且增长了智慧,学生变“学会”为“会学”,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

    第四,根据学生特点使用情境图。情境图是教材的基本组成部分,是学生认知的桥梁,也是教学的一种资源。教学资源的利用与开发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认知规律和教学环境等因素。情境图的利用要在不违背教材编写基本思想的前提下,选用学生感兴趣的,对情境图进行适当的调整,避免学生在陌生的情境中去学习和感受知识,降低学习的难度。

第五,化静态为动态,提高情境图的有效性。教材中的情境图给教师的教学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学习的需要,把静态的情境图动态化,为课堂教学服务。

    教师要用智慧的眼光对教材提供的资源进行有效地利用。在教学中要因地制宜,与时俱进,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有利的条件和环境,使学生通过自主探索、独立思考,主动地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从而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