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雁荡山诗系列(附乡贤清施元孚的几篇雁荡山游记)

(2009-06-06 09:23:45)
标签:

诗歌

老辈

天窗洞

耳垢

天聪

雁荡山

分类: 原创诗歌•组诗

 新添加了一首

雁荡山诗系列(附乡贤清施元孚的几篇雁荡山游记)

(大龙湫景区剪刀峰)

 

雁荡山:天窗洞

 

其实那时也已经有了建筑,可能古人更讲究天然

所以便起了个名字,叫:天聪洞。老天的耳朵

乡贤、元代诗人李孝光在《灵岩二奇记》中写道:

“僧言山有二奇。其一由障左臂架栈道至旗半,

有石穴。下窥穴中,别有平土,类人间土田,

一一具沟塍畎浍。以小石下击,如转鸣瓮中。”

而我不愿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想像上,我只记得

我在十三岁那年的春天,曾徒手从洞外攀到洞底

再一直攀到光滑的洞口,仿佛给老天挖了块耳垢

2009.6.5,改于2009.8.31

 

 

大龙湫

 

已经记不清去过多少次大龙湫了

有时陪客、访友,有时就想看看

我几乎看遍它身上的每一个角落

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下到上

从晴到雨,从雨到阴,从日到夜

却唯独没有上过传说中的龙湫背

几十年了,书上看过,亲戚说过

一是缺少时间,二是怕找不到路

 

仙马

 

我柳市寄居处的近邻,清雍正、乾隆年间的

施元孚先生,在他的《雁荡山志》中写道:

“仙马,一名山马,似马而大,长颈而多鬃,

能历险如山羊。中人间有见之者,呼为仙马。”

他还写道:“渐近百步外,见其高大逾凡马,

浑身如墨,而鬣独白如雪。并立视之,马亦

翘首向人视,不动久之。余子疾呼,马忽奋

鬣疾奔,绕山阿而去。”现在,我所看到的

雁荡山像一群绿色的奔马,把我们越甩越远。

我长在山边,来往了三十多年,因生活所迫,

足迹遍历云南、山西、北京、河北、湖北等。

如今回到故乡,流浪的感觉却越来越强烈,

好像我缓慢的生活,已经根本无法企及……

2009.5.20

 

 

雁荡民间故事:叠岩打虎

 

老辈说:雁荡山那时没有这么多的

奇峰怪石,只有很多空洞和很多的

老虎,是一个叫叠岩的人为了打虎

搬来岩石叠垒而成的,他阻挡了所

有老虎们可得以逃逸的退路和漏洞

然后将它们一举歼灭。老辈们说:

那时百姓们的所有生产只用于自给

虽然林深雾险风厉水恶,而人心平

家家依山傍水安居乐业,夜不闭户

但后来人心的沟壑和漏洞越来越多

所以还是有许多的老虎会夺路而出

2009.5.16

 

 

灵峰古洞

 

我们原以为它就叫“夜游(蝙蝠)洞”。其实它们是一个洞内的两个子洞

这是一道记载中的灵峰的伤口,仿佛也是我们岁月中无法抚平的一个伤口

我们第一次错误的进入,就被一大群汹涌的黑浪般的蝙蝠赶了出来——

究竟是谁发现旁边的另一个洞口?我们都忘了……当时共同去的六个人:

邵锋、张培正、林璋银、张怀福、林招军和我,如今已少了林璋银一人

——因为洞中套洞,错综而复杂,大家便使用蜡烛照明,插香火作为标记

尽管我们在行程前作过了充分的准备,并在洞中经过了认真、反复的讨论

但在仅容一人通过的神秘的山洞的安排下,我仍然几次由殿军变成了先锋

我们在逼仄的洞内时而侧身,时而匍匐,都坚信能找到被埋在山腹的寺院

只是对于这座山,我们实在太过渺少:越来越窄的山洞和越来越大的恐惧

还是把我们作为一封无人肯收的信件,从十六岁的春天退回到现在的世界

2009.8.31

 

 

 

 

附清施元孚的几篇游记:

游雁荡山记

    雁荡山在吾乐之东,距县七十里。余家县西,距山百里。山分东、西、内、外四谷,自白岩[1]东走石门潭,折入荡阴,层峦叠嶂,争奇百里。

    其峰百有二、其洞三十有八,以岩名者五十四,以石名者五十一,以障名者十有五,以谷名者八;为梁三、为桥四、为门八、为泉十、为潭十有六、为溪十有四,而瀑布得名者十一、称龙湫者三;为湖一,在山巅,即雁荡也;曰峡、曰涧、曰池、曰滩、曰水、曰屿、曰岭不胜指数。其有名者共三百六十有零,合之为八大观[2],离之为二十景[3],拔其尤[4]为三绝[5],而十八刹参差罗列,盖东南之绝胜也。

    癸亥仲冬,余拉友往游,莫有应者,乃携杖独行。丁未[6]离家,明日至山,入西谷能仁,又明日入大龙湫。又明日,庚戌[7]季冬朔日[8]也,入斤竹涧,明日出西外谷,入梅雨岩[9]。又明日,转西谷入东谷灵岩[10]。又明日入铁城障[11],更入灵峰[12]。又明日,出东外谷入石梁洞。又明日而返。       

    于时冰霜刻秀[13],谷迥峰高,云林鸟兽萧疏,点缀山间奥秘,靡不呈露。余以只身俯仰其间,释虑忘机,任意纵观,无牵挠败兴之嫌,有櫽括[14]不遗之思。景与神契,兴会酣逸,独往独来,浩歌长啸,不觉自诩曰:施生,天为尔幻耶,尔游尔奥,尔乐尔知耶。一任痴狂,自以为天不我负,而恋恋不能已。

    曩我少时,见岩壑小异,辄夸为奇。其后北走吴会[15],南极闽徼[16],窃为东南山水,我得其概。今游兹山,始知我向所奇者,非化景[17]未足以当,至乐也。独坐空山,悄焉深思,而不知其所以然。既返,次[18]花村,梦寐见之,遂忘其不文,而急为之记。

【校注】  ]

[1]白岩:即白岩村。在白岩(山峰名)南,雁山西趾之水会于白岩,流经其左而出。           

龙湫者三:分别为大龙湫(详见《大龙湫记》、小龙湫(详见《小龙湫记》)与上龙湫(详见《登龙湫背宿白云庵记》。

[2]八大观:灵峰、灵岩、大龙湫、梅雨岩、铁城嶂、石梁洞、仙桥、会仙峰。  

[3]二十景:八大观加雁湖、梯云谷、石门、芙蓉峰、能仁寺、筋竹涧、常云峰、玉  霄峰、朝阳洞、碧霄洞、石门潭、散水岩。

[4]拔其尤:选取其特异者。 

[5]三绝:指灵峰、灵岩、大龙湫。

[6]丁未:乾隆五十二年(1787)?    

[7]庚戌:乾隆五十五年(1790)?    

[8]朔日:中国农历每月初一。   

[9]梅雨岩:详见《梅雨岩记》。

[10]灵岩:详见《灵岩记》。 

[11]铁城障:详见《铁城障记》。  

[12]详见《灵峰记》。   

[13]冰霜刻秀:冰霜装饰茂盛的草木。       

[14]櫽括:原义是矫正曲木的工具,意指对原有文章、著作加以剪裁、改写。   

[15]吴会:秦汉会稽郡治在吴县郡县连称为吴会,东汉分会稽郡为吴会稽二郡并称吴会。后亦泛称此两郡故地为吴会。

[16]南极闽徼:南至福建。极:至;到达。闽徼:指福建。该省位于海疆,故称。   

[17]化景:变幻的景色。  

[18]次:住宿。

 

登龙湫背[1]宿白云庵记

    大龙湫之上有白云之庵[2]焉。或曰湫水上下多白云,故名;或曰僧白云实创始之,因沿以名庵。

    余自龙湫至瑞鹿[3]问途寻之,步峻岭,走绝壁之巅,扪薜以进,不敢下睇。约行三里,径稍夷,视湫前一帆峰[4]直在履舃[5]下。再一里,穿松林而入,林外一溪,而庵乃在溪北。缘石北渡,环顾四山,俨如平地,寂寂深静,洵[6]绝境也。

    闻溪口有龙潭[7],急访之。溪流经横石前斜注石溜,溜蜿蜒如龙游状,溜[8]穷为潭,潭外即湫之绝顶,景甚奇。倚横石俯瞩,峭崄沸腾,辄股栗不敢留。

    既入庵,访上龙湫[9],僧涵谷以绝险告,不果,往,只登上白云观镜台峰[10]而返。

    僧独住穷山,泊然无求者三十余年矣,视之似有乐者,与语久之。出庵前,暮云西流与水相逐[11],知不可复返,遂宿于庵。

    至夜,山风萧瑟,水切切鸣,枕畔有声,如虓虎吼者,与猿啼相应不辍。窥之壁隙,星光黯淡之下,林薄动摇,赫然惊人,终夜不得寐。

    晨兴别去。既下,犹懔然如在故处也。

【校注】

[1]龙湫背:从道松洞分路处继续登岭西上约三里处,有上龙湫瀑布,高近百米,亦壮观。从龙湫背再东上可达雁荡山主峰百岗尖。所产龙湫茶为雁山茶之上品。  

[2]白云庵:相传由来自五台山的白云、云外二僧始建于明正德(1506-1521)年间。明末建有道观云静庵,徐霞客第一次莅雁时,为寻雁湖误上龙湫背曾信过一宿。今皆不存。   

[3]瑞鹿:指瑞鹿寺,雁荡十八刹之一,在今大龙湫售票亭对面的树荫中,始建于宋淳化二年(991)。据传,因上梁时正巧有“驯鹿衔花而过,优游不肯去,人以为祥瑞”,故名。并将寺对面山峰称为瑞鹿峰。有宋晁端彦,元李孝光、朱希晦和明项守祖等人之诗流传。曾易名“千佛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安置龙湫背移民改为民居。       

[4]一帆峰:又名剪刀峰,详见《剪刀峰记》。   

[5]履舃:鞋的通称,犹言脚下。    

[6]洵:假借为“恂”。诚然,确实。   

[7]龙潭:为龙湫背一圆口的水潭,潭口不大,但极深,历史上曾有人在此投身求雨。瀑布即由此溢出。  

[8]石溜:亦作“石霤”,岩石间的水流。 

[9]上龙湫:大龙湫上数里,与大龙湫相似,高亦数百丈。     13果:实现。凡事与预期相合的称果,不合的称不果。   

[10]镜台峰:亦名美女窥镜,在龙湫背之悬崖上。     

[11]暮云西流与水相逐:此句颇类元代李孝光《始入雁山观石梁记》中之佳句“……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皆有云水暗合之意。

 

碧霄洞[1]记

     碧霄峰[2]有二,灵峰[3]之分支也。自灵峰后逦迤而西,其高出众峰者为南碧霄;孤起涧水北,耸峭而凌虚者为北碧霄。两峰相对而北为尤胜。

    余走南碧霄下,渡涧而北。仰首视之,高数百仞,岌[4]乎若欲仆焉。其巅多岐[5]石,屈伸如指。下有洞,甚深广。洞口筑小楼,不椽不瓦,护以朱栏,若停画舫。

    余既入洞,洞僧煮笋芋啖[6],余相与坐楼台。方食,山乐官作队飞鸣,其声如缶、如筑、如笙簧。而南山诸峰,侧者、俯者、卓立者、聚而相向者,其状如呈能、如角技、如会集起舞,观听之下,若侑[7]食然,窃异之。

    时大风起,下楼入洞中,洞外飞红[8]自楼下卷入洞底,复沸沸自地上倒腾而起。萧瑟有声,若涌泉[9]之逼回崖[10],腾波跃沫,亦一奇也。

    既乃[11]入真济观[12]、三贤峰[13]诸胜。及出,缘南碧霄故道,再仰灵峰。日尚高,乃渡谢公岭[14]走宿石梁洞。

【校注】  

[1]碧霄洞:碧霄洞亦有二,文中指北碧霄洞。高深10余米,宽约15米。洞内有暗窖,干燥清爽。洞前有鸣玉溪潺潺流淌,洞的四周是重峦叠嶂,环境颇为清幽。南碧霄即今之雪洞。     

[2]碧霄峰:初名佛掌峰,又名金掌峰或逍遥峤。在灵峰北一里。近灵峰者,此为最高。

[3]灵峰:详见《灵峰记》。      

[4]岌:山耸起的样子;亦喻危险。     

[5]岐:同“歧”,指物的分支或事的分歧。  

[6]啖:即吃,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7]侑(yòu)食:劝食。侑:佐助。    

[8]飞红:指落花或落叶。   

[9]涌泉:水向上喷出的泉。  

[10]回崖:曲折的山崖。    

[11]既乃:犹于是。    

[12]真济观:即真济寺,雁荡十八刹之一,在从灵峰寺旁溯鸣玉溪约行三里处,今为林场用屋。    

[13]三贤峰:在今来仪亭前方的南山上。  

[14]谢公岭:是东内谷和东外谷的分水岭。相传谢灵运曾登此岭而落了屐齿,后人因以“谢公”名岭,于史无据。岭上有落屐亭。

 

大龙湫[1]记

    大龙湫,水之最奇者也。其障曰连云[2],壁立千仞,环抱里余,独开东南一面,如天阙焉。剪刀峰[3]适立其间,而湫则在于障底。风入障中,郁不得畅,与湫斗,湫力不胜风,则役于风。而湫之变态,以见其奇幻怪诡,虽善状者,不能穷也.

    余出自能仁,将入谷,会有客从东谷来,遂与俱入,缘锦溪[4]西北行。锦溪者,湫水所经去也。溪北千岩竞秀,逶迤数里,西接障口。余且行且观,遥见障端,有苍烟状,勃勃上浮,客曰:“湫也”,余骇之。

    将至,闻声逢逢然从峰后出。绕峰入障中,则瀑布悬于天际,凌空飞泻,白光射人,若决银河而下,怒冲巨潭,响若震霆,令人心战。湫下有忘归亭,余束履潭侧,客先之亭。

    风起障中,湫水倏分偏支斜披而至。客疾走,避若万矢之逐孤将,几仆岩间。急回顾,已卷而去,乃冁然[5]大笑。湫振响不止,余语客登潭左小阜,语轧[6]于响,客弗闻,乃呀口若反诘余。余亦不省所云,只以手示,如聋哑相接状。

    阜上有阶数级,讵那亭故址也。既登,相与面湫坐阶上。湫随风作态,雨雪烟雾,初无定质,而目之所击,其态即变。有顷,风益劲,变态益奇,倏斩然中断,而上段断处,横舞空中,数十丈缭绕如游丝,久而不下。余与客皆笑呼起舞,客蹈空跌阶下。湫倏自潭面倒卷而上,蜿蜒翔舞,飞入天际,不知所之。余拍掌大叫,客亦蹒跚而起,忍痛而视,以为奇绝。因相顾久之,欲观障下金沙水[7],走至潭右,水又射至,遂退而止。

    闻湫水映日半壁,陆离作彩虹状。是日轻云蔽天,不复睹此奇,拟以异日。乃与客循锦溪故道而出,至瑞鹿别去。

【校注】

[1]大龙湫:为大锦溪源头,在连云嶂内,素有“天下第一瀑”之称。高197米,单级落差为国内之最。其开发时间可溯至晋宋六朝时期。传说诺讵罗在此坐化。唐贯休,宋晁端彦、楼钥,元李孝光,清袁枚、江弢叔等均有相关的诗文名世。明乐清诗人何白曾三顾大龙湫,作与此文同名的游记一篇。   

[2]连云:连云嶂,全长约350米,中间有一裂阙如门,旧称连云阙,后因门内的南壁上有一繁体的“龙”字,改称龙门。  

[3]剪刀峰:详见《剪刀峰记》。   

[4]锦溪:大龙湫潭水所经由的一条溪,沿斤竹涧入清江而流归东海。      

[5]冁然:笑的样子。

[6]轧:碾压;挤压。指语声被湫水声压住。   

[7]金沙水:龙壑轩后悬崖上所注之水,状若金沙,故名。

 

逾芙蓉岭见仙马记

    余初游雁山,舍能仁寺。有僧道真者,谓山中有仙马,登千佛岩如飞,窃异之,自后屡游无所见。

    癸未初春,余与长子璟及族弟玺自石门来,将逾芙蓉岭,寻东洞。抵岭际,遥见南山有马,跂足翠微间。渐近百步外,见其高大逾凡马,浑身如墨,而鬣独白如雪。并立视之,马亦翘首向人视,不动久之。余子疾呼,马忽奋鬣疾奔,绕山阿而去。

    时天将阴雨,恐丛谷多怪,不复入东洞。遂东观双髻峰,转人罗汉寺。会有与寺僧谭者,余因及遇马事。其人曰:“伟哉,马惜不遇壮士,展千里之能。”余曰:“不然,是马也,不食人之刍粮,不受人之羁的,日与鹿豕嬉游名山中,以永其年,勿谓非马之幸也。负千里之能者,固不必以千里见,遇不遇奚论哉?”因相与啜茗,乃历寺前诸胜。

    别僧,适能仁寺。 

 

 雁荡山诗系列(附乡贤清施元孚的几篇雁荡山游记)

 (灵峰景区犀牛望月)

 

雁荡山诗系列(附乡贤清施元孚的几篇雁荡山游记)

(三折瀑景区中折瀑)

 

雁荡山诗系列(附乡贤清施元孚的几篇雁荡山游记)

(这是哪里?真愧为雁荡人)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挖土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