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荡山诗系列(附乡贤清施元孚的几篇雁荡山游记)

标签:
诗歌老辈天窗洞耳垢天聪雁荡山 |
分类: 原创诗歌•组诗 |
(大龙湫景区剪刀峰)
雁荡山:天窗洞
其实那时也已经有了建筑,可能古人更讲究天然
所以便起了个名字,叫:天聪洞。老天的耳朵
乡贤、元代诗人李孝光在《灵岩二奇记》中写道:
“僧言山有二奇。其一由障左臂架栈道至旗半,
有石穴。下窥穴中,别有平土,类人间土田,
一一具沟塍畎浍。以小石下击,如转鸣瓮中。”
而我不愿把太多的时间浪费在想像上,我只记得
我在十三岁那年的春天,曾徒手从洞外攀到洞底
再一直攀到光滑的洞口,仿佛给老天挖了块耳垢
2009.6.5,改于2009.8.31
大龙湫
已经记不清去过多少次大龙湫了
有时陪客、访友,有时就想看看
我几乎看遍它身上的每一个角落
从左到右,从右到左,从下到上
从晴到雨,从雨到阴,从日到夜
却唯独没有上过传说中的龙湫背
几十年了,书上看过,亲戚说过
一是缺少时间,二是怕找不到路
仙马
我柳市寄居处的近邻,清雍正、乾隆年间的
施元孚先生,在他的《雁荡山志》中写道:
“仙马,一名山马,似马而大,长颈而多鬃,
能历险如山羊。中人间有见之者,呼为仙马。”
他还写道:“渐近百步外,见其高大逾凡马,
浑身如墨,而鬣独白如雪。并立视之,马亦
翘首向人视,不动久之。余子疾呼,马忽奋
鬣疾奔,绕山阿而去。”现在,我所看到的
雁荡山像一群绿色的奔马,把我们越甩越远。
我长在山边,来往了三十多年,因生活所迫,
足迹遍历云南、山西、北京、河北、湖北等。
如今回到故乡,流浪的感觉却越来越强烈,
好像我缓慢的生活,已经根本无法企及……
2009.5.20
雁荡民间故事:叠岩打虎
老辈说:雁荡山那时没有这么多的
奇峰怪石,只有很多空洞和很多的
老虎,是一个叫叠岩的人为了打虎
搬来岩石叠垒而成的,他阻挡了所
有老虎们可得以逃逸的退路和漏洞
然后将它们一举歼灭。老辈们说:
那时百姓们的所有生产只用于自给
虽然林深雾险风厉水恶,而人心平
家家依山傍水安居乐业,夜不闭户
但后来人心的沟壑和漏洞越来越多
所以还是有许多的老虎会夺路而出
2009.5.16
灵峰古洞
我们原以为它就叫“夜游(蝙蝠)洞”。其实它们是一个洞内的两个子洞
这是一道记载中的灵峰的伤口,仿佛也是我们岁月中无法抚平的一个伤口
我们第一次错误的进入,就被一大群汹涌的黑浪般的蝙蝠赶了出来——
究竟是谁发现旁边的另一个洞口?我们都忘了……当时共同去的六个人:
邵锋、张培正、林璋银、张怀福、林招军和我,如今已少了林璋银一人
——因为洞中套洞,错综而复杂,大家便使用蜡烛照明,插香火作为标记
尽管我们在行程前作过了充分的准备,并在洞中经过了认真、反复的讨论
但在仅容一人通过的神秘的山洞的安排下,我仍然几次由殿军变成了先锋
我们在逼仄的洞内时而侧身,时而匍匐,都坚信能找到被埋在山腹的寺院
只是对于这座山,我们实在太过渺少:越来越窄的山洞和越来越大的恐惧
还是把我们作为一封无人肯收的信件,从十六岁的春天退回到现在的世界
2009.8.31
附清施元孚的几篇游记:
游雁荡山记
【校注】
[1]白岩:即白岩村。在白岩(山峰名)南,雁山西趾之水会于白岩,流经其左而出。
龙湫者三:分别为大龙湫(详见《大龙湫记》、小龙湫(详见《小龙湫记》)与上龙湫(详见《登龙湫背宿白云庵记》。
[2]八大观:灵峰、灵岩、大龙湫、梅雨岩、铁城嶂、石梁洞、仙桥、会仙峰。
[3]二十景:八大观加雁湖、梯云谷、石门、芙蓉峰、能仁寺、筋竹涧、常云峰、玉
[4]拔其尤:选取其特异者。
[5]三绝:指灵峰、灵岩、大龙湫。
[6]丁未:乾隆五十二年(1787)?
[7]庚戌:乾隆五十五年(1790)?
[8]朔日:中国农历每月初一。
[9]梅雨岩:详见《梅雨岩记》。
[10]灵岩:详见《灵岩记》。
[11]铁城障:详见《铁城障记》。
[12]详见《灵峰记》。
[13]冰霜刻秀:冰霜装饰茂盛的草木。
[14]櫽括:原义是矫正曲木的工具,意指对原有文章、著作加以剪裁、改写。
[15]吴会:秦汉会稽郡治在吴县郡县连称为吴会,东汉分会稽郡为吴会稽二郡并称吴会。后亦泛称此两郡故地为吴会。
[16]南极闽徼:南至福建。极:至;到达。闽徼:指福建。该省位于海疆,故称。
[17]化景:变幻的景色。
[18]次:住宿。
登龙湫背[1]宿白云庵记
【校注】
[1]龙湫背:从道松洞分路处继续登岭西上约三里处,有上龙湫瀑布,高近百米,亦壮观。从龙湫背再东上可达雁荡山主峰百岗尖。所产龙湫茶为雁山茶之上品。
[2]白云庵:相传由来自五台山的白云、云外二僧始建于明正德(1506-1521)年间。明末建有道观云静庵,徐霞客第一次莅雁时,为寻雁湖误上龙湫背曾信过一宿。今皆不存。
[3]瑞鹿:指瑞鹿寺,雁荡十八刹之一,在今大龙湫售票亭对面的树荫中,始建于宋淳化二年(991)。据传,因上梁时正巧有“驯鹿衔花而过,优游不肯去,人以为祥瑞”,故名。并将寺对面山峰称为瑞鹿峰。有宋晁端彦,元李孝光、朱希晦和明项守祖等人之诗流传。曾易名“千佛寺”,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因安置龙湫背移民改为民居。
[4]一帆峰:又名剪刀峰,详见《剪刀峰记》。
[5]履舃:鞋的通称,犹言脚下。
[6]洵:假借为“恂”。诚然,确实。
[7]龙潭:为龙湫背一圆口的水潭,潭口不大,但极深,历史上曾有人在此投身求雨。瀑布即由此溢出。
[8]石溜:亦作“石霤”,岩石间的水流。
[9]上龙湫:大龙湫上数里,与大龙湫相似,高亦数百丈。
[10]镜台峰:亦名美女窥镜,在龙湫背之悬崖上。
[11]暮云西流与水相逐:此句颇类元代李孝光《始入雁山观石梁记》中之佳句“……月已没,白云西来如流水。”皆有云水暗合之意。
碧霄洞[1]记
【校注】
[1]碧霄洞:碧霄洞亦有二,文中指北碧霄洞。高深10余米,宽约15米。洞内有暗窖,干燥清爽。洞前有鸣玉溪潺潺流淌,洞的四周是重峦叠嶂,环境颇为清幽。南碧霄即今之雪洞。
[2]碧霄峰:初名佛掌峰,又名金掌峰或逍遥峤。在灵峰北一里。近灵峰者,此为最高。
[3]灵峰:详见《灵峰记》。
[4]岌:山耸起的样子;亦喻危险。
[5]岐:同“歧”,指物的分支或事的分歧。
[6]啖:即吃,咬着吃硬的或囫囵吞整的食物。
[7]侑(yòu)食:劝食。侑:佐助。
[8]飞红:指落花或落叶。
[9]涌泉:水向上喷出的泉。
[10]回崖:曲折的山崖。
[11]既乃:犹于是。
[12]真济观:即真济寺,雁荡十八刹之一,在从灵峰寺旁溯鸣玉溪约行三里处,今为林场用屋。
[13]三贤峰:在今来仪亭前方的南山上。
[14]谢公岭:是东内谷和东外谷的分水岭。相传谢灵运曾登此岭而落了屐齿,后人因以“谢公”名岭,于史无据。岭上有落屐亭。
大龙湫[1]记
【校注】
[1]大龙湫:为大锦溪源头,在连云嶂内,素有“天下第一瀑”之称。高197米,单级落差为国内之最。其开发时间可溯至晋宋六朝时期。传说诺讵罗在此坐化。唐贯休,宋晁端彦、楼钥,元李孝光,清袁枚、江弢叔等均有相关的诗文名世。明乐清诗人何白曾三顾大龙湫,作与此文同名的游记一篇。
[2]连云:连云嶂,全长约350米,中间有一裂阙如门,旧称连云阙,后因门内的南壁上有一繁体的“龙”字,改称龙门。
[3]剪刀峰:详见《剪刀峰记》。
[4]锦溪:大龙湫潭水所经由的一条溪,沿斤竹涧入清江而流归东海。
[5]冁然:笑的样子。
[6]轧:碾压;挤压。指语声被湫水声压住。
[7]金沙水:龙壑轩后悬崖上所注之水,状若金沙,故名。
逾芙蓉岭见仙马记
(三折瀑景区中折瀑)
(这是哪里?真愧为雁荡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