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在中国广袤大地,高铁的开通,不仅意味着人们出行方式的变革,更被沿线一些地区看做发展命运的转变。也正因为如此,围绕高铁走线、设站而展开的“争路运动”在一些地方不时发生。新华社记者深入各地采访,探究“争路运动”背后的地方“高铁政治经济学”。
各地发动的争路运动,还从“眼下打到了未来”。记者发现,在西部高速铁路通道(包海高铁)仍在规划中的当下,网上就出现了大量请愿帖,希望包海高铁在湖南的怀化、邵阳、益阳以及广东的茂名等地设站。有观察人士指出,高铁“争夺战”背后,也有地方官员以此作为形象工程的考量。“争路”成功,主政者对上对下均有交代,可谓良好的“政治遗产”;一旦失败则会遭来“千古骂名”。(1月27日新华网)
我辈小老百姓一直以为,高铁,是各路专家精心规划的最优化资源配置整和、最合理、省时、省钱的、全国统筹安排的最佳路线,没想到,却是各路地方比哭声大小来决定高铁路在何方,真滑稽。
如果每个地方都各自为政,只管把它往自己的地方揽过来,你当地的繁荣有了,政绩有了,但是,对于整条高铁来说,它的路线合理了吗,是更高效还是更绕弯?是更节约还是更浪费?恐怕得打个大大的问号。记者在中部两省间乘坐高铁,就遇上过一件闹心事。本来买了去中部一个地级市“某某北”的车票,但上车后从邻座小伙子口中才听说“某某北”站并非在该市市区,而是该市所辖的一个县。一旦在“某某北”站下车,到这个地级市城区还得再花一两个小时乘车跑100多公里。同车的当地人说,这种情况是因为当初车站选址时,县里的“人脉”强过市里。如此设站,多年来不知导致多少不明就里的外地乘客耽误时间,多花了冤枉钱。
象这些让乘客绕得闹心的高铁应该不少,那么,某些路线设计不合理、又花了巨款修的高铁是否起到了节约时间、里程的作用?显然没有,反而让不熟悉的外地乘客更耽误时间精力。
高铁,应该由国家统筹安排,它就象人体的主要大血管大动脉,不必修得密密麻麻,但是布局必须合理高效率。不合理的高铁就是“低铁”了,可能连“地铁”都不如,哪里“高”呢?至于高速公路、各种等级的公路,可以根据当地两点之间的需要修建,这个如同小血管、毛细血管,有需要就应该有连接、就有路。高铁不应该象这些公路一样,想修到哪里就修哪里,没有规划,没有合理安排,会浪费大量财力、物力、良田,还并不能方便乘客,那不是傻冒吗?
专家们、主观规划修建的部门,不应该象一个无奈的妈妈,哪个孩子哭得凶就把奶头塞在谁嘴里,那是慷国家之慨、慷权力之慨修了一条不合理的路,坑了国家和世代乘座该路线的乘客,于公,对不起国家的投入,于私,会良心不安。希望以后的路规划得合理一点,任何工程、项目应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检验,经手的人,才算是尽职尽责。
湖南邵阳10万人施压市领导:争不到高铁就下课http://news.sina.com.cn/c/2015-01-27/052531446999.shtml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