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北大、清华公布自主招生新政后,10月28日,中国人民大学在其官方网站上公布了该校的自主招生政策:在2012年自主选拔录取招生考试中实行“校长直通车计划”和“圆梦计划”。而圆梦计划关于“考生资格”的一段表述引发广泛争议:被推荐的考生原则上要求平时成绩排名为所在中学的前10%,且家庭中三代之内无大学生的农村户籍学生。(10月30日广州日报)
人大此举打的是“教育公平”的牌子,是为了打破“寒门难出贵子”的僵局。如果有钱人家的学生和贫穷家庭的学生考的成绩差不多的话,我也支持优先录取贫困家庭的孩子,因为他们要达到这个成绩,会比见多识广的城市孩子和优越家庭的孩子付出更多的努力。但家庭贫困和三代无大学生是否有必然联系?这个规定会不会漏掉一些真正贫困家庭的孩子?
首先是三代的定义,到底是指孩子的曾祖父辈、祖父辈、父辈呢?还是指祖父辈、父辈及孩子这一辈?如果是前者,不包括孩子辈,那么,边远地区的贫困家庭,应该大多数都是“三代无大学生”。如果是后者,就不一定了。在农村,贫困家庭的祖父辈、父辈不是大学生的情况很普遍,但农村很多家庭都不只一个孩子,虽然祖辈父辈都不是大学生,但有可能他有一个大学生哥哥、姐姐,或者大学生弟弟妹妹,那么,这种情况该怎么办?如果按照“三代无大学生”的规定,他再优秀、家庭再贫困也不该录取。但事实上,他又的确贫困、优秀,需要照顾,该规定就让人两难。
还担心另外一种情况,就是很多家庭三代无大学生,但他们绝对不贫穷。要知道,在不公平的环境,常常是大学生在杀猪、卖肉,甚至有一女硕士学做油漆工,最近又有法学毕业生卖混沌,而没有文凭的人却在做公务员、做老板,因为关系就是生产力,能够带来财富和机遇。那么,某些三代无大学生的有钱有势家庭,会不会借此规定,找关系把自家弄成贫困家庭,然后,就让自己的孩子优先得到了这个照顾的机会。这不是没有可能,看某些地方,很多开宝马的人堂皇的去领低保,趾高气扬的分得一套廉租房(不是自己住,用来转租赚钱),他们也就有本事把自家弄成贫困家庭去申请成为“圆梦计划”的招生对象。虽然我的想法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但我是希望一项规定能够尽量减少漏洞,免得不怀念好意的人去钻空子。
还有,城市也有大量贫困家庭,他们中有的三代无大学生,也有的三代里有大学生,这些情况很复杂,比如企业改制造成有大学文凭的父母下岗了,现在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勉强到处打工挣点很低的收入,当然这是少数人,毕竟他们有文化比没有文化的人好找工作。更多的是三代无大学生的贫困又没有文化的家庭,这样的家庭在城市里很多,他们一无技术专长,二无一分余钱,或者家里常年有病人把家庭经济拖垮了。他们比农村贫困者更可怜,因为农村人再穷,还可以从地里生产粮食,不愁吃的。而城市里的贫困家庭什么也没有,太穷的话只能去菜市场捡剩菜叶度日。
这些家庭其实都应该列为考虑对象。所以,我个人觉得,如果真正为了教育公平,为了体现人道主义人文关怀,为了让寒门能够出贵子,就不分什么三代有无大学生,也不分城市农村,因为这些都不是贫困的真正指标。要认定贫困,就应该直接看家庭的贫困程度,这才是比较真实可靠的指标,才能做重要参考。
当然,人大能够走出这一步,已经很不容易了。就凭这一规定,也能够让很多贫困家庭的孩子受惠,我们要支持鼓励这种做法。只是我希望能够在此基础上做得更好,能够把条件修改得更合理,让真正的贫贫困家庭得到关怀,让贫穷孩子能够受到好的教育。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