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担心“带有糟粕性的内容”会“扭曲了学生的价值观念,腐蚀了中小学生的心灵”,山东省教育厅日前下发通知,严禁该省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和中小学校向学生“不加选择地”全文推荐《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这一消息引起社会各界关注和热议。记者近日探访发现,此前湖北省已有部分学校专门对《三字经》等经典文本进行了删节,然后重新编排后再发给学生学习。在武昌区九龙井小学重新编印的经典读本中,“昔孟母,择邻处”、“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等句子被删掉。(楚天都市报1月2日)
照此逻辑推理下去,中国所有的文化读本(且不谈它们是不是文学)乃至有字的东西,都应该安装一个绿坝之类的防火墙,对公开发表的文字要么过滤,要么删节,以保证它的纯洁性,千万别把祖国的花朵腐蚀扭曲了。比如,看《红楼梦》会让花朵们早恋,让心怀不轨的人从中看见“淫”;看《水浒传》会让草民占山为王、落草为寇、打家劫舍;看《三国演义》让奸臣学到了怎样造反,以至江山改姓;从经典到普通读物,从古籍到现当代读物,严格说来,没有哪本书让人放心,无不让人学坏——不一般的坏,是造反的坏。这些发行量大的经典文学作品,破坏力这么大,比那区区启蒙读物《弟子规》、《三字经》、《神童诗》等的破坏性和危害性大多了,当局和教育部门难道不着急吗?
因此,为了保障我国成人公民和未成年的青少年有一个纯净、无污染的文化思想环境,国家和教育部门应该成立一个“各类读物删节办公室”,把所有的书里面不合适的东西删节,只保留“精华”。于是,任何一本古书或现当代的书,最终都只有一个面孔:读起来象《人民日报》或者“新闻联播”,在这样纯洁安全的文化熏陶下,祖国的公民一个个温顺不造反;祖国的花朵一个个茁壮成长,脑子里没有任何不好的念头,家长和国家都欢呼,我们的教育举世无双的成功。
这只是想象中的完美理想结果,事实却不会这样让人满意。我们的中小学课本一再的删改,里面的内容清一色的高尚纯洁,到头来,教育出来的学生素质并不理想。而且这些课本也不受欢迎,大家最后发现,现在的语文课本还没有民国时期的语文受欢迎,这不是很讽刺么?为什么?就因为我们编的内容太高大全了,虚伪得让人生厌。学生们在仅有的几篇课文里不停的做作业,反复演习怎样做出得高分的唯一标准答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们思维被禁锢,见识狭窄。这不是一种变相的新八股教育方式吗?
本来,学习语文,就不应该有标准统一答案,学生们最有效的学习方式就是大量阅读,爱读什么读什么,想读多少读多少,可以引导但不加限制,见的多了,自然就有了鉴赏能力,也不会轻易被不良思想危害。而我们的语文课本,就那么薄薄一本书,只有最多二十几篇文章,要学习一个学期,这一学期里,老师的任务就是提出各种希奇古怪的问题,再给个标准答案,让学生记住了,考试就要按标准答案去答,全世界恐怕只有中国是这样教的文化、文学和艺术。
如此教育,学生们见的少,又被标准答案洗脑和禁锢,学生们怎么会有创造力?所以现在的中国出不了艺术上的大师。真正的大师不会去重复别人的风格,大师的任务就是创立自己的风格,只有这样才配称为大师。一个个天天被灌满了各种条条框框的人,是永远都不能打破前人的规则和风格的,他们就象是字典或者复读机,只会记住并重复别人的东西,没有自己的东西。
其实,这些古典启蒙读物,在几千年的封建社会也没把某人教坏了,今天的教育部门却把它视为有毒有害产品,真是小题大做。它们既不是洪水猛兽,也不是万能的经典,仅仅是一本书而已,有必要这样害怕吗?它们就象千万种食物中的一种,既不是美化它的人所说的是宝典,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也不是丑化它的人所说的是糟粕,能够腐蚀孩子的心灵。它既没有那样美,也没有那样丑。如果我们的花朵们读了它们就要受到毒害被扭曲,难道是我们的花朵抵抗力和分辨是非的能力太差了?果真这样,那也是教育的失败啊。一种文化食物,祖宗吃了几千年也没有吃死人,我们今天吃一下,又不是把它当作主食,就会毒死孩子?太夸张了吧。什么都删节,到最后还有什么书可读?
如此教育,误国误民。我辈却又无可奈何,因为没有资本可供孩子出国读书。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