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需要以制度规定领导干部读书吗?

(2010-01-19 09:39:18)
标签:

杂谈

    据《广州日报》1月18日报道,广东省委办公厅日前下发《中共广东省委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加强改进新形势下党的建设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该《意见》强调,要大力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创建学习型党组织。处级以上干部集中读书每年不少于5天,其他干部不少于3天。

 

    我觉得这个规定不便于操作,无法考查读书之后的效果,容易流于形式、走过场。

    如果需要读书是出于专业或工作上的需要,比如某类岗位的领导干部需要的是大量阅读某方面的书的人,与其要求现有不懂或不精该方面知识的人读书,不如从掌握该方面知识的人群中去选拔或公考领导干部,这才真正有效果有保障。如果工作上需要读书,就应该形成能够操作的考核标准,以监督读书效果,检验是否读书。如果是工作之外额外要求读书,则此规定相当于大学里的“选修课”,只宜提倡,不宜硬性规定。看该规定,应该是额外的要求读书,当然不会有很多人认真去做。谁都知道,爱读书的人不用规定也要读,不爱读书的人刀架在脖子上也不想读。

 

    如果要求读书不是出于专业或工作的需要,而是为了提高修养、觉悟、境界(以减少贪污腐败),那我只能说收效甚微。虽然很多爱读书的人比较清廉,但也有很多爱读书的人贪污腐败,看众多落马官员在狱中写书出书,就表明知识与能力不能保证他不贪污。要控制官员的腐败,关键终于制度,好的制度保障多数人不能成功的贪污。如果制度有很多漏洞,或监督不力,贪污收益高,付出成本低,那么,读书再多的人也经不起道德的自我约束,最终会走上贪污腐化之路。很多修养、觉悟都很高的人,一直苦苦自我约束,熬了大半辈子,快要退休了忍不住腐败了,这样的案例不少。这也说明制度的重要,让制度来保护国家财产安全和国家权力不被滥用,也是对官员的有力保护。

 

    另外,每一领导干部的职位,都有其相应的能力要求和职责范围。组织部门把某人安排到某领导岗位,如果其能力与该工作相匹配,能够干好该工作,那么,他在工作之余是否读书、读什么书,就应该完全由自己做主,而不应该再去规定他每年必须读多少书,因为这属于他工作之外的私事,不可以干涉。如果他的能力不能胜任该领导岗位,那么,当初的安排就是错误的。中国人口众多,人才济济,张三不行,还有李四,只要不拘一格降人才,任何岗位都不缺干得好的人。

 

    还有,在中国,真正爱读书的人,都很清高,腹有诗书,自然恃才傲物,这种个性就决定了他们不适合做领导,也当不上领导。以我县为例,有几位人人皆知的爱读书、文章也写得好的人,他们中有两个一直在乡镇任人大副主席(副科级),现在要到退休了都没被提拔过一次;另有一个在某乡政府做办公室主任,还有两个在档案局和老干局做办事员,后面三个人都不到四十岁,按理说,他们爱读书又年富力强,应该做领导干部,但他们就是没当上。因为他们醉心于读书之乐,不善于也不愿意去跑官要官。和他们同一起点但不读书的人,因为善于钻营,有的已做县长、副县长,有的已是各大局的局长,这差别很明显。既然我们没有让爱读书的人胜出的机制,那么,胜出的人当然多是些不爱读书的人,此刻,又强行规定他们必须读书,不是缘木求鱼、勉为其难吗?若真的需要干部长期广泛读书,与其让不读书的人为难,不如改变选拔机制,让爱读书的人做领导干部,这样,不用规定他们都会读书,因为来的都是爱读书的人啊。

 

    总之,读书如果成了领导工作之外的硬性规定,必会成为行不通的、难以长期坚持的形式。比如去年下半年某地曾以文件的形式要求干部们必须学习国学经典,数月之后的今天,他们手中的国学书早已不知扔到哪里去了,让他们说一点国学知识,没有人说的出来。这样的读书,还叫读书吗?

    因此,以制度的形式要求领导干部读书,是典型的形式主义,无论从哪方面来说都行不通,也毫无价值和意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