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有大美而不言”——试论意境的中国文化特征及老庄美学嬗变
(2011-08-24 17:19:05)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学评论 |
中国古典美学源远流长,指其一端,莫若老庄的美学传统以及哲学精神的嬗变。老庄哲学带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尤其是庄子的哲学美学思想更是深入到审美主体与客体的辩证关系,庄子的《逍遥游》其文如巨擘擎天,《秋水》一文更是充满想象的戏拟,渺沧海之一粟,浮游天地朝生暮死。庄子为中国文化提供了最早的文学范本,同样也开辟最早的艺术境界,庄子的境界是天地的境界,至人至圣的境界,圣人无名,神人无功,与天地大化。即天人合一的艺术境界。
老庄哲学旨在自然,老子云道法自然,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即是说,天地之大美存焉,只可以意会不可言传,于是乎有人曾断言中国艺术的精神中写意,西方艺术精神中写实。唐宋山水,明清花鸟,板桥之竹,石涛之画,莫过于此。不过仔细探求老庄美学之于哲学精神的内在维度,以及特有的中国文化的传统精神的嬗变,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以写意与写实来区分中西美学特征有失偏颇,而这一最好的例证就是中国传统的意境说。
意境作为中国古典美学范畴的首次提出是王昌龄的《诗格》,“诗有三境,一曰物境,二曰情境,三曰意境。”不过在这里王昌龄所说的意境不是意境说的意境,这里的三境都是审美的客体而意境说的意境而是指审美的主体整体感受。意境说经过司空图、皎然等人的发展在唐代已然确立为美学范畴,不过后人所熟知的意境说则是由于王国维先生《人间词话》,尤其是静安先生对人生境界的概括,“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重境界。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重境界。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重境界。”在静安先生这里境界是等于意境的,不过这里的三重境界却又不是意境说的“意境”。这一点不是本文论及中心,如若了解可以参见叶嘉莹先生的《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和叶朗先生《中国美学史大纲》。
如前所言,老子曾言只可以意会不可言传,那么这边有一个问题如何才能把握“意”,这一点对意境说又有什么样的影响呢?笔者不妨望文生义一番,意境,首先要廓清意和境这两个概念和范畴,而说清楚意则还需要说清楚与之常连用的象的概念,而象正源自庄子象罔说,老子对意的把握重在虚实,自然和气韵。我们首先就要弄清这个源头,正本清源,源头理清后面都是水到渠成,至于后来的观物取象、象外之象、澄怀味象等等都可以迎刃而解。
老子哲学精神关键词是虚实,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比方我们用手抓东西,掌心一定要是虚的,一个盆子之所以能够盛东西,因为中间是空的,房子之所以能住人,因为房子里面是空的,如此虚实是相生的。推及万事万物皆是虚实的,这样的虚实相生其实就是自然,自然而然,就是按照其本来的样子,就是真,也就是美。老子的美学精神与其哲学精神是暗合的关键就在于此,老子以为天地源于道,道就是自然,是人们必须所遵循的法则,不应当以人力该变,应该按照自然样子来创造,按照美的本身来创造美,所以是无为。那么,如果才能把握自然?
庄子曾经在一次游览山水之后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也就是说自然是美的,但是这种美是不能言传的,把握美只能通过悟,所以要“涤除玄鉴”,即让自己的心与自然合一,排除世俗的干扰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言有尽而意无穷,则需要立象以尽言,通过对象的观照来实现对悟的把握,从而达意。这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观物取象,这个象来自自然之物,在涤除玄鉴之后把握到美的真。意境的诞生必然要有象的组成,但是不是象的总和,而是一种新的创造。是一次重新的超越,即是象外之象,景外之景。就是说在意境的诞生过程中,审美的主体必要的条件是剔除自己的个人的情感经验,这种经验会妨碍对美的体验,对于审美的客体而言需要有主体的观照,但是这一切仅仅是停留在主体客体的二分的状态上,意境美的真正实现是要突破主客二分,超越到物之外,象之外,而到达天人合一的境界。
中国古典诗词中有诗境和词境之分,并有诗境大于词境之说,何然?
诗境好比粗笔勾勒的江河湖海,词境则是细描的山水花鸟,诗境在表象是意境的开拓,即用意象的粘连组合,“长河落日圆,大漠孤烟直”之于“梧桐更兼细雨点点滴滴”,可是“大江东去浪淘尽”之于“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则又是另一种境界,可见诗境与词境的大小不是绝对的,而是在于具体的意象的选用。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意象的选择上便自然营造了一个将士在沙场上形象,而在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朦胧缠绵期期艾艾,甚至有些说不清道不明的味道。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诗人或者是词人在塑造心中意境的时候总是选择最适合心灵一种方式,来实现最终的审美观照,因为诗境与词境的分别也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而言的。
意境美的哲学渊源与老庄美学的精神的嬗变不止一端,中国古代哲学关于生命本体以及自然的和谐的精神对意境说的诞生影响也远不于此,中国文化的沉淀了许多智慧和宝藏,开掘这些财富对把握意境美的内涵和特征有着重要的意义。
李忠超
二〇一一年八月二十四日 18:2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