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电战略转型“三才观”之三——地利观
(2012-02-02 10:14:14)
标签:
科技云南广电中广三网融合it |
分类: 中广互联 |
本文观点源自中广研究《2011-2012中国三网融合产业研究报告》
三网融合战略研究的复杂性
中广研究认为:三网通和涉及复杂的监管问题、体制变革、技术升级、用户消费习惯迁移、产业治理结构变革以及商业模式变化等问题,其复杂性超出了常规研究思路的范畴。因此,常规的研究思路无法针对三网融合问题真正进行战略梳理和澄清!
广电战略转型中的“地利”观
“地利” :(1)与市场区域分布相关的特征,如地域分割特征;(2)产业链位置,如客户界面与客户渠道。
中广互联可将上述“地利观”用于广电三网融合的战略分析之中。
广电拥有以下有利的“地利”因素:
广电企业是传统的内容提供商,并通过电视这一终端形成天然的用户接触,同时具备高带宽的有线电视网络这一内容传递渠道;
广电在视听业务的市场准入上掌握了政策关卡。
虽然中国电信等运营商已经通过各种形式在上海、江苏、四川、福建、河南、云南等地展开IPTV业务和形成规模用户,但更多的核心城市和地域还还未形成规模用户。
同时,广电业也面临不利的“地利”因素:
在地域分布方面:
广电企业处于划地割据状态,难以形成整体竞争力,缺乏规模经济、多样化经济,不能适应全程全网的运营需求;
电信运营商在工信部推动下,已然加速“光进铜退”和宽带圈地步伐。
在产业链协作方面,广电企业在双向改造技术和数字电视领域(包括终端、平台、CA认证等)面临技术与标准的不统一的问题,导致产业链伙伴支撑不足。
在用户界面方面:
广电传统的媒体服务机构在内容设计、制作和呈现方面非常缺乏创新力,无法满足用户需求;
在互联互动趋势下,传统广电网络的单向性越来越难以匹配用户体验期望,同时各种传统的广电终端在用户体验智能支持方面的能力亟待提高;
在现代生活节奏下,用户有越来越多时间不是在室内固定环境中,时间碎片化特征日益显著,传统的广电业务难以适应这一特征覆盖用户上述情境下的视频应用需求;
广电传统而落后的客户渠道无法形成较高的用户服务满意度,加上支付体系的缺乏,导致客户营销能力很低。
中广研究认为,广电行业应营造“地利”。具体思路如下:
广电系统应抓住版权市场需求旺盛的时机,以用户体验为中心,围绕大众及关键细分人群的文化消费需求,真正将内容创新提到战略层面。
要加快推进全系统范围内的资源整合而非以部分机构利益为目标进行整合,这包括全国性网络整合与互联互通实现、全国性内容共享与结算机制(全国性结算中心)、全国性人事组织协调、全国性终端采购等。
广电企业要尽快推动双向网络改造,同时考虑到各地经济发展、资金技术能力的不平衡,在网络技术方面首先应该以开放互联互通为目标而非强制标准推导。
广电可以以自身掌握的优势无线频谱,积极切入移动互联领域,乃至以此进入电信服务领域,包括以此为为资源展开联合运营,或以此换取互联互通、IDC等相关资源。
包括“台”、“网”在内的广电机构应以文化创新为目标,联合开发各种双向视频应用及服务。
广电应该提高对相关终端的重视和扶持:
加快终端技术标准统一与开放性,以获得产业链伙伴支持并逐步形成规模化利益,特别为最终用户提供多种终端支持,特别是家庭智能终端、家庭副终端、家庭便携式终端等。
加快推进CMMB终端泛在化布局,包括智能手机、MP3、笔记本、上网本、智能本、车载电视等,以覆盖用户的不同生活情境,从而扩大市场空间。
广电企业要逐步建立用户线上和线下服务体系、支付体系和营销渠道(包括营业厅、旗舰店等)。
原文链接:http://www.sarft.net/a/38226.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