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是面镜子
文/张建新
“1+1=2”这个公式是入选全球最伟大的十大公式之一。这个看似简单的公式,却能看出一名教师的理念、素质以及责任心。
“1+1=2”在教学中,往往会是出现这样几种情况:
(1)有极少数的老师为了省事,会直接在黑板上写出“1+1=2”,然后,让孩子们抄写十遍,再背写,直到记住为主;
(2)有的老师会先拿出一支铅笔,问,这是几?孩子们回答:“1”,老师这是又拿出一支铅笔,和前面拿出的一支铅笔放在一起,问:这是几?孩子们齐声回答:“2”,老师很高兴地说:“同学们,真棒!”。扭身在黑板上写出:“1+1=2”,并让同学们齐声念,一起写,一起记,直到记住为主;
(3)还有的老师,会让孩子们从家里带来自己喜欢的一两件“宝贝”。上课时,让孩子们把宝贝放在桌子上,开始,老师左手拿起讲桌上的一支粉笔,问孩子们这是几?回答“1支”,老师同时在黑板上写上“1”,然后,右手又拿起一支粉笔,问现在老师手上有几支粉笔,回答:“2支”。好,老师鼓励孩子们后,在黑板上写出“1+1=2”。
然后,让一个女孩子拿着自己的宝贝,来到讲台上,老师问:你带着什么宝贝呀?孩子大声说:“一个布娃娃,一面小镜子。老师,看看下面的孩子,问道:“这个同学拿着几件宝贝呀?”。孩子们毫不犹豫地齐声回答:“两件”。这时,老师扭身又在黑板上写了一遍:“1+1=2”。
这时,这位老师又兴致勃勃的拿出了一个大口袋和一个小口袋,让几个孩子把宝贝分别装满两个口袋。并数清楚每个口袋里有多少个宝贝。
组长大声告诉回答:大口袋里有6件宝贝,小口袋里有3件宝贝。
这时,老师过去用绳子把两个口袋扎住,两手举起口袋,大声问:“老师拿着几样东西?”。学生毫不犹豫地回答:“两样”。
老师扭身又在黑板上,写上了:“1+1=2”
布置作业:讨论“1+1=2”是怎么回事?
回家看看什么宝贝还能组成“1+1=2”
三位老师,教学“1+1=2”给出不同的呈现方式,我们一定可以看出这几位老师各自的理念、素质和责任感。再想一想,比如:考试题是:“1+1=2”,那么,能考出这三位老师带出的学生的各自的水平吗?
考试制度的改革势在必行。
我们作为教师,一定要给孩子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展示自我的空间,让他们学会抓住事物的本质以及事物间的联系,养成独立思考习惯。
不同的学习内容理应有不同的学习方式,相同的内容也需要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这样,才能让孩子们思路开阔,思维敏捷。
鲁迅先生说得好:“做教师的如果没有‘上至宇宙之大,下至苍蝇之微’这样一些‘切实的知识’,是‘绝难胜任的’。
“1+1=2”是一面镜子,可以照照老师、可以照照学生,还可以照照家长、社会。
摘自我的专著《唤醒思维——为每个聪明孩子成长为杰出人才奠基》
http://s14/bmiddle/5fb73e23ta1dc4116ecfd&690
http://s10/bmiddle/5fb73e23ta1dc4229b7c9&690
http://s1/bmiddle/5fb73e23ta1dc41634850&690
http://s9/bmiddle/5fb73e23ta1dc41af9868&690
http://s14/bmiddle/5fb73e23ta1dc41fbe63d&690
http://s7/bmiddle/5fb73e23ta1dc3f21de56&69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