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

(2022-06-04 00:04:22)
标签:

县级小课题

分类: 专业论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

 

部编版语文教材更加重视语文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它采用了“双线组织单元结构”,将“语文学科素养”分解成若干个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知识或能力训练点,由浅入深、由易及难的融合到教材中。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我们必须明确编者编排教材的意图,精准把握部编版语文教材,并且在教学中落实“语文要素”。

那么,什么是“语文要素”呢?“语文要素”即语文训练的基本元素,包括基本方法、基本能力、基本学习内容和学习习惯。

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该如何保证落实“语文要素”,我认为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明确目标,用好语文要素

部编版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每个单元一般从阅读与表达两个方面各安排一个训练要素,每个单元有两个重点训练要素。每个单元的教学目标直接体现在单元导语中,每个课后思考练习题围绕着单元的训练要素出题,教学目标明确。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应该围绕单元导语的内容,从而把握本单元的语文要素,在教学中引导学生实践落实语文要素。

部编版语文教材中同一“语文要素”的学习是循序渐进的,在不同的学习阶段会有更深层次的要求。如“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在教材中的编排就是层层递进的。从三年级上册《富饶的西沙群岛》中能从课文旁边的阅读提示轻松地发现第五段是围绕第一句话“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来写的,这样子学生初步知道借助关键句概括一段话的大意。到三年级下册《花钟》这课,我们会发现一段话的大意需要根据关键语句的提示进行概括。如学生根据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的提示,自己概括出这个自然段的大意:植物开花的时间与温度、湿度、光照、昆虫活动的时间有关。同样是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意思,相比三年级上册,这就对学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要求我们教师要发现并遵循教学目标的要求,遵循学生的认知、学习规律,层层递进,设计有效的教学活动,展开教学。

二、关注语文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                                                                                                                                                                                                                                                                                                                                                                                                                                                                                           

学生听、说、读、写、书的能力指向是语文要素,这些内容的学习不是孤立的,老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将这些内容进行有机整合。如在教学三下《荷花》一课中,教师要在教学中引导学生通过多种方式的读,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体会荷花的美丽,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同时和同学交流自己认为优美的文字,说说句子好在哪里,这也提升了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课后小练笔要求学生仿照第二自然段中对荷花样子的描写,写一种自己喜欢的植物,这培养了学生的写作能力。一节语文课堂学生多种能力共同发展。

三、重于运用,精炼到位,落实单元要素

 对于学习的东西用得如何是能力是否形成的最好的检测。三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是习作单元,单元主题是大胆想象,要求学生发挥想象写故事。这个单元有两篇课文,每学完一篇课文,我都让学生大胆想象,把自己想到的说出来,我发现学生的想象奇特、有趣。在初试身手活动中,学生用手指印创作想象中的事物,充分发挥了想象力。加上两篇习作例文的学习,学生知道想象创作的方法有:时空转换、将人物化、将物人化、反转视角。这些都为学生写作提供了思路,最后再让学生来创作就得心应手,本单元语文要素的落实在这里就呈现并开花结果。

语文学习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递,语文教师要直面教材,回归教材,把“语文要素”落实在教材解读中,预设在教学设计中,运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努力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帮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技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