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穿《红楼梦》古今事

标签:
大连作家老狼散文历史文化辽宁梁迎春生活健康 |
分类: 老狼杂文 |

—读刘昌春的《灯下红楼》
文/梁迎春
拜读《灯下红楼》,颇有耳目一新的感觉。这本书是苗族作家刘昌春最新出版的《红楼梦》评论集,作者以深邃的目光,远见的卓识,让我们重新走进红学,领略古典文字的风采。
一、人物分析,入木三分。
刘昌春先生对红学的评论,真可谓是有其独到的见解,虽然他认为在整个红学评论中,他的《灯下红楼》只是管中窥豹,可见一斑。然而,在我看来,仅就人物分析,便令读者重新认识《红楼梦》了,以致重读起来,更是爱不释手。
有人认为,《红楼梦》留下太多遗憾,甚至毫不客气地发问曹雪芹,一个弱不禁风,病怏怏的林黛玉,你怎么就忍心让她走了呢?刘昌春认为,黛玉去了是历史的必然,这与后文那些复杂情节,留下了重彩!试想,没有林黛玉,就没有贾宝玉,没有其二人的爱情故事,就没有这部巨著的伟大影响。
有人认为,林黛玉清高孤傲,不好接近。而刘昌春认为,林黛玉是一个非常爽快的女子,她想说什么,直言不讳,她想做什么,也不会蹑手蹑脚的。
丫鬟佳惠愿意去林姑娘那里,因林黛玉出手大方,常常顺手抓一把,给院内的仆妇们,也张口就是几百钱。可见林黛玉懂规矩,又不乏手头方便。然而,这在刘长春的眼里,林黛玉出手如此大方,一是林老爷托孤时带来的,更重要的是贾母的私房钱,林黛玉这样出手,可能是有利用他人钱财收买人心之嫌。
再者,林黛玉讲话活泼,无拘无束。开起玩笑来,层层深入,牵一挂万。起诗社,对探春说“吃鹿脯”;谈画作,说刘姥姥是“母蝗虫”;看戏剧,说贾宝玉“装疯”,尚有对李纨、宝钗的玩笑等等。可见,林黛玉作诗拔头,说话占上风,一个活泼的姑娘跃然纸上,至于养宠物解闷,博览群书,做点针线活儿,足见林黛玉的生活快乐充实。
为何大观园那么多女孩喜欢贾宝玉,而这一群女子,贾宝玉又为什么不择其中,皆为喜欢呢?刘昌春认为,《红楼梦》的故事相当程度上是贾宝玉的故事,而贾宝玉的故事,在相当程度上是回避父亲严教,缩在大观园中女子群里的故事。贾宝玉对大观园的女子,怀有着强烈的怜香惜玉情感,要做她们的保护神,贾宝玉自然就成了大观园里的抢手货。贾宝玉生活在这个世界上,心理冲动就是要女孩子快乐,这与他的雅号“怡红公子”,多么地相称呀。
《红楼梦》中关于贾宝玉和林黛玉之间的爱情故事,作者曹雪芹写得细来细去,读者嚼了再嚼,其二人的性格,在著作中的展现,便一览无余。
我认为,刘昌春对《红楼梦》的人物分析,不单是走进故事,而是从故事中走出来。他能从多角度、多侧面去分析人物,让人物一个个生动地、真实地鲜活起来,并能活在读者面前,让读者去感悟人生。
我国古典巨著中,《红楼梦》是人物众多的小说,这里的每个人物,曹雪芹都让其尽情展现,特别是生活细节,已经写得不能再细了,令读者啧啧不已。但是,刘昌春却似乎在与曹雪芹交流,致使人物分析得入木三分,令读者不能忘怀。
二、文题确立,引人注目。
业内人常说,好文章往往表现在题目上,一语洞穿,新颖别致,打破陈规,画龙点睛,这是每位作家应该深思的问题。刘昌春的《灯下红楼》,特别注意题目的推设,百计千方吸引读者阅读兴趣,这里不妨举出几例小标题,让我们重温这些题目的精魂。
1、《红楼梦》死得最快活的人是谁?
2、《红楼梦》哪个男人在读者面前最坏?
3、《红楼梦》最漂亮的丫环为何是晴雯?
4、《红楼梦》中死得最冤的丫环是谁?
5、《红楼梦》贾母到底选谁做孙媳妇?
6、《红楼梦》贾母与王夫人矛盾谁惹得祸?
这些题目是不是很有吸引力,致使我读了这篇,读了那篇,直到痛快地读完全书,方感到轻松愉快。我也常发问自己,《红楼梦》你到底爱谁?恨谁?可怜谁?厌恶谁?现在自己心中,已有了明确的答案,并对《红楼梦》中的人物,分别给予各种感情,爱憎分明。
三、语言通俗,不乏高雅。
《灯下红楼》这本书,语言通俗易懂,不乏地方语言,南北腔调,一一俱来,不仅使读者对红学进一步了解,又使读者了解各地风俗习惯,有如身临其境。特别是对《红楼梦》许多细节的评论,写得都很客观,评得真实,站在唯物主义的立场,去审视红学,去评论红学。
如薛宝钗温柔美丽,多才,不乏善良,甚至贾母年老,爱吃甜烂之食,便总是依贾母,使其欢悦。刘昌春就此一笔,联系当今社会中太多任性年轻人,以我为中心,不尊重长辈的愿望和感情,也应该学学薛宝钗的懂事和善解人意,文字很自然地使读者从中受到教育。
一石二鸟,一箭双雕。刘昌春真有本事,将红学教育和国学教育紧紧地联系起来,使读者看到了红学领域的微观世界。一言一蔽之,《灯下红楼》,在语言使用上,大具推敲之功,应用之力,唤醒红学读者真正走进《红楼梦》,真正生活在大观园中。
《灯下红楼》,妙哉!在红学界,笔者认为是一部难得的好书,它能使你大开眼界,审视社会,一览众山!
前一篇:静安报:有一种关爱叫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