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治疗惊悸
(2012-07-15 23:28:57)
标签:
老狼百病论治文化 |
分类: 老狼百病论治 |
惊悸,又称心悸,常见各种心脏病及神经官能症等出现心悸。中医将其分为气虚、血虚、痰火、血瘀四中心悸,但无论哪一种都是因心神不宁而为心悸。针灸能使心脏之气得其正,祛瘀豁痰,养血安神,对惊悸有较好的调整和治疗作用。
众所周知,惊悸的常见病因是平素心气怯弱。岂不知,饮食伤脾、湿盛生痰、思虑烦劳、气郁化火、心血不足、久患痹症均可致心悸。常见的风湿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肺原性心脏病都会出现心悸的症状。心无所依,神无所归,随之就会出现惊悸,以胸闷心慌、善惊易恐为主症。惊悸的治疗原则,以调补心脏的气血为主,养心、强心才是根本。针灸具有活血强心、清火化痰、养血定悸的功效,对心律的恢复效果较好。
气虚心悸常取手少阴、厥阴经穴及俞募穴,以增补心气;血虚惊悸可取手少阴、足阳明经穴及背俞穴,以助生血之源;痰火心悸取手三阴及足阳明经穴,以清火化痰;瘀血心悸主要取手少阴、厥阴、足太阴、任脉经穴,以活血强心。这样才能达到强心定悸止痛,助阳益气的标本兼治之功。但要分清病情的轻重缓急,针对有心衰倾向的患者,应及时采用综合治疗措施。
气虚心悸常取穴位:心俞、巨阙、间使、神门,用补法;血虚心悸常取穴位:膈俞、脾俞、通里、神堂、足三里,用补法;痰火心悸常取穴位:灵道、郄门、肺俞、尺泽、丰隆,用泻法;瘀血心悸常取穴位:曲泽、少海、气海、血海,宜平补平泻。
梁迎春
2012年7月15日23点27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