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老狼杂文文化 |
分类: 老狼杂文 |
近日,中华书局推出的《唐诗排行榜》引起争议,首次对文学作品以排行榜的方式加以排序,这本身就是引人注目的事情,引起非议在所难免。因此有很多的网友质疑:给唐诗排行有必要吗?更有追根问底的:排行的依据是什么?排行榜是如何产生的?
当笔者看到李白排在第十名时,真的是寒心啊,诗仙李白的诗文撼动了大唐,创造了文学和历史,可如今在排行榜上,差点名落孙山!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如果单从选录次数和历代评点次数来下定义,我不得不怀疑,此次排行榜是否严格与精确?当然从《全唐诗》将近五万首里面来选,这也无可厚非,存世的虽有遗漏,但我们无从一一去考证。单就用计算机自动计算出每首作品的综合分值来讲,文学作品就显得木纳,缺少人情味了。其价值观会体现出唐朝人的传统习俗、文学艺术吗?唐代诗人们的行为规范、思维方式,是不是显得捉襟见肘呢?
出版方的解释真是令人汗颜,说什么,这个排行榜是采集关于唐诗的传统材料和现代材料,采用现代统计学的方法计算出来的。我们赞叹唐代的大诗人们,创造了文学上不可逾越的巅峰,但我们又不得不承认现代人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历代评点唐诗也没推出排行榜。如今我们可算是开历史先河了,“文无第一、武无第二”的说法也将被推翻,前人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也该上电子秤上看看有多少斤两了?可不要忘了,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和历史现象,所积淀下来的文字,单靠数据来界定文化的概念,又怎能品味到作者的人格,以及当时社会状况、自然生态的反映呢?我们是不是聪明反被聪明误了呢?若干年后,我们的后代会不会将这个排行榜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呢?
每首诗都是有生命的,诗人的创作源泉,诗名远播的途径,都是经过社会实践的产物。排行榜所采集的数据,是否考虑过这些呢?答案是有考虑过的成份,因为借鉴了历代点评指标、文学史指标,这其中就包括了前人的心血和观点。崔颢的《黄鹤楼》成第一名篇,竟然力压李白、杜甫,给出的一组数据也表明这首诗是古今公认的唐诗第一名篇。我想这可能跟搁笔亭的传说有关,“崔颢题诗李白搁笔”有一段佳话,说是诗仙李白,在崔颢写的《黄鹤楼》之后,不久也登上黄鹤楼,见到壁上崔颢的题诗,遂搁笔,叹诗之妙。李白对此诗的高度认同,历代史学家之认同也很正常,况且这首诗确实写得好。但排行榜是两码事,脱离了文化背景,那做的就是无用功!
因此不少读者认为,《唐诗排行榜》不失为一次成功的包装,引起争议和读者的关注就是成功了。由此我想到的是,在文化遗产的继承和创新上,我们又该采取怎样的态度呢?当我在《鲁迅书信集》里面看到这样的一句话:“将来当厄于第N次清党”。感觉特别亲切,这是鲁迅在1927年7月12日,写给江绍原的信里提到的。鲁迅是在1918年5月首次用“鲁迅”的笔名,出版了大量作品,这样看来,将N写到了文章当中,鲁迅应该是首创。因为N在18世纪的文献资料里,也没有可查找的迹象,而且鲁迅是以书信的形式,这和谈话交流也没有什么区别。但就鲁迅率先创造了“N次”的流行语一事来讲,真的应该引起我们惊醒了!传统文化有很多未知地,有待于我们去发现和挖掘,而不是别出心裁、标新立异弄出个文学作品排行榜!
对文化的结构解剖,无非是分为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试问《唐诗排行榜》,颠覆传统到底为哪般啊?
1、黄鹤楼崔颢
2、送元二使安西王维
3、凉州词(黄河远上)王之涣
4、登鹳雀楼王之涣
5、登岳阳楼杜甫
6、登柳州城楼柳宗元
7、临洞庭湖赠张丞相孟浩然
8、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9、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
10、蜀道难李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