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有一天,我与老伴带着小孙女扭扭去大儿子家玩,回来时,大儿子执意开车送我们回家。一路上,扭扭问东问西没有个完,她伯父耐心地回答她问的每一个问题。突然,扭扭若有所思地嘣出了一句话:“大伯伯,你真的不容易啊!”
年仅4岁的扭扭能讲出如此深邃的话,这是我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啊,扭扭说对了,只要是人,谁活在这个世上都不容易。今天,就顺着扭扭的话题,先说说孩子们活在这世上也不容易吧!
现在的孩子活得真不容易,不管他们读小学或是读中学,在“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理念的作祟下,书包越背越重,课外的进修项目越来越多,诸如英语、书法、钢琴、提琴、舞蹈、画画、围棋、跆拳道、影视表演,一些营养过剩的孩子还要参加“减肥夏令营”,真是五花八门,压得孩子们透不过气来。记得我的孩提时代是那么的自由自在,父母从来不管我。放学后,花2分钱就可以在家附近的小书摊上借几本连环画,尽情地看一个够,或是与小伙伴尽情地玩耍,当肚子“咕咕”叫了,于是就相互告别回家吃晚饭。到了晚上,在乙炔灯的照亮下,挤在马路旁翘首观看卖梨膏糖的街头艺人“小武林”说书或唱滑稽,那种无忧无虑的情景和惬意,至今仍令我难以忘怀。从小到大,我们那一代人,无论读不读初中、高中,无论报考什么大学、选择什么专业,都是孩子们自己作主。在得不到父母帮助的情况下,大多数人长大后照样有出息,在我的同伴中,有的人当上了将军,有的人当上了科技领军人物,有的人成为优秀教师,就算我老严不才,也当上了一个有着3300名职工的大企业的领导干部。其实,人的精力是有极限的,对孩子严加教育并没有错,但一旦超过了极限就必然会适得其反,就一定是错了。君不见众多媒体时常在爆料:因为父母逼得太紧孩子跳楼了;因为孩子与父母的矛盾激化而发生“流血事件”了;因为心理压力过大孩子患上忧郁症了……
对这一连串的“因为”,不少家长似乎熟视无睹,或是压根儿没有把它当回事了。于是乎,有关“因为”的报导在媒体上也就“没完没了”了。是望子成龙吗?真是可怜天下父母心哪,他们的孩子没有输在起跑线上,却输在“高压线”或“生死线”上了,何必呢!
教育部一再强调要给学生“减负”,到底有多少 家长和老师认同呢?只有天晓得。依我看,大多数家长根本就不想给自己的孩子“减负”,心里还是怕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前几天,据媒体曝料:一个年仅8岁的女童因为解不出作业,父母罚她长跪在烈日下,这么残忍的体罚能解决问题吗?真是愚蠢之极!
必须说明,我发表这些言论,并不是反对家长管教自己的孩子,更不是主张家长对孩子的学习甩手不管,而是希望家长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要设身处地想想孩子的感受。再说,条条大路通罗马,将来孩子能考上大学当然好,即使考不上大学,也不等于一定就没有出息,例如,美国最伟大的总统林肯,由于家境贫寒,15岁时还认不全26个英文字母;英国前首相梅杰,16岁离开学校,在社会上打杂以补贴家用;韩国前总统卢武铉,其学历是职业高中;巴西前总统卢拉,只上了5年小学,很小就上街擦皮鞋,12岁在洗染店做学徒,14岁在一家五金厂当工人。这些名人的经历能足以证明,只要自己孜孜不倦奋斗,不上大学照样会有大出息。还有,家境贫寒的明星王宝强、“中国梦之声”进入前八强的“腌菜缸公主”邓小坤等,他们没有条件上大学深造,凭着自己的努力照样脱颖而出。
在对待孩子的教育观上,西方国家的父母与中国的父母有天壤之别,比如在美国,作为孩子的父母,他们对孩子的事从不大包大揽,他们的主要责任是教会孩子懂得自身的价值,通过循循善诱,培养孩子从小就具有良好的精神状态和心理承受能力。即便孩子做错了事,父母会千方百计地去纠正孩子而不是体罚。在方法上,他们坚持批评与表扬并重,从不用难听的话去挖苦、讽刺孩子,而是脸带微笑说一些富有哲理的话,有时候会吻一下自己孩子的脸,或是拥抱一下自己的孩子,使孩子在温馨的氛围中知错而改,并懂得必须自己管好自己。用美国的一位父亲的话来说:“亲爱的,好比你面前有一辆刹车失灵的小汽车,当别人的父亲说‘行’而我说‘不行’时,我所表达的双重意思是:‘宝贝,我爱你;但我不怕你发脾气,因为我不希望你出事!’”
怎么样?美国的父亲够明智、够洒脱吧,人家行,咱中国孩子的父母咋就不行了呢?(没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