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长避短 知人善任

标签:
杂谈随笔有感而发 |
http://s8/middle/5fb475b2gc86ddd9231b7&690知人善任" TITLE="扬长避短
怎样用人是一门学问,其关键在于扬长避短,知人善任。这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人的长处和短处并不是绝对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环境和条件下,“长”有可能会转化为“短”,“短”也有可能转化为“长”。
“长”与“短”具有两面性和互换性,在有些时候,“长”的内涵中往往包含着“短”,而“短”的要素中也能体现出“长”。可是,在实际工作中,这种“长”与“短”的互换辩证关系却往往容易被用人者(或管理者)所忽视。笔者以为,用人的关键并不在于用这个人而不用那个人,而是如何将每一个人放到最适当的岗位上,以发挥每一个人的最大潜能。
一个聪明的管理者应当学会容忍下属的缺点,同时又能够把下属的缺点转化成为优点,通过扬长避短,把每一个人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新的优势,发挥新的效应。例如,有的人脾气生来倔强,遇事往往会固执己见,这是他的缺点;但这样的人往往遇到复杂情况时却颇有主见,不愿随波逐流,不会轻易附和别人的意见,这又成了他的优点。又如,有的人办事节奏总是慢悠悠,要他完成“加急”任务时手里头往往拿不出活儿,这是他的缺点;但他干活时却总是井井有条、踏实细致,这又成了他的优点。
有一位哲人讲过这样的一段话:“发现并运用一个人的优点,你只能得60分;如果你想得80分的话,就必须学会容忍一个人的缺点,发现并合理利用这个人的缺点和不足。”由此可见,管理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他能够“短”中见“长”、善用其“短”,通过扬长避短,做到知人善任,人尽其才。
古今中外,在用人问题上,善扬长避短、知人善任者不乏其人。有这么一个故事:有一天,唐朝大臣韩幌接待一位前来求职的年轻人。不料此君在韩大人面前并不懂世故,也不善言谈,显得有些古板。引见者在一旁也不免有些尴尬,心中暗忖此君录用肯定无望。想不到韩幌却录用了这位年轻人,因为韩幌从这位不通人情世故的年轻人身上,看到了其铁面无私、刚直不阿的一面,于是任命他为“监库门”。事后证明,韩幌的眼光是对的,自这位年轻人上任以后,由于他能恪尽职守,“库亏”之事就极少发生。还有一个故事:有一天,松下幸之助去视察松下公司旗下的一家承包厂。承包厂的老板指着一位名叫中尾哲二郎的人对松下说:“这个家伙没用,尽发牢骚,我们这儿的工作,他一样也看不上眼,而且总是讲一些怪话。”而松下幸之助却不这么认为,在他看来,像中尾这样的人,只要给他换个合适的环境,并采取适当的用人方法,发牢骚、爱挑剔的毛病就有可能变成敢于坚持原则、勇于创新的优点,于是他当场“拍板”让中尾进松下公司工作。中尾进入松下公司后,在松下幸之助的循循善诱下,果然弱点变成了优点,短处转化为长处,表现出了旺盛的创造力,成为松下电器公司出类拔萃的人才,后来被提拔为公司的副总经理。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任何人都有其长处,也必然有其短处。在组织工作和人力资源管理工作中,对人的长处当然应该发扬,同时应当从人的短处中去发掘出长处,这更是组织人事干部应当具备的素质之一,也是一个单位的领导者必须具备的重要素质和思维方法,更是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必须研究的重要课题。“长”与“短”的互换规律告诉我们: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要僵化地看待一个人的优点和缺点,不要静止地看待一个人的长处和短处,如果让那些爱“吹毛求疵”的人去把好产品质量关,让一些“谨小慎微”的人去当现场安全监督员,让似乎有些“斤斤计较”的人去当成本核算员,让“好出风头”、争胜好强的人去当突击队队长,或许能够收到出人意料的上佳效果。
此外,在用人上切莫以貌取人。有的人其貌不扬,看上去只是一个普通的劳动者,但实际上他却很有学问;有的人看上去眉清目秀、文质彬彬,看上去像是个有学问的人,其实不然,只是“绣花枕头一包草”而已。记得在世纪七十年代,有一位企业的“赤脚医生”在某军医大学附属医院门诊部见习,因为他年过四十,相貌庄重,病人以为他是专家教授,在他的就诊处居然排起了长队……乍看起来,俺举的这个例子与如何用人似乎风马牛不相及。俺之所以要举这个例子,只是想提醒那些用人单位,在如今职场以貌取人现象普遍存在的情况下,不要犯类似本案例中患者们那样的低级错误。
如是把如何用人看作一门学问,那么,如何改造人则是一门更加深奥的学问,如何通过我们卓有成效的思想政治工作,不仅能够发现一个人的短处,而且能够去帮助他们克服短处、发扬长处,同时能够防止长处转变为短处的情况发生,这是值得我们每一个管理者思考、探索和实践的课题。用人者应当修炼扬长避短的基本功,坚持用人之长、容人之短,努力把人的短处改造成为长处,那么,“人尽其才”的管理真谛就能落到各项工作的实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