侃“人”④:老人与孩子
(2011-05-26 04:26:49)
标签:
杂谈 |
老人与孩子是天生的“盟友”。孩子在父母那里“受气”了,总喜欢找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告状”;而在老人的眼里,孩子是他们的“开心果”、“心头肉”,只要有孩子在身边,为孩子干再苦再累的活也心甘情愿。
现在沪上的许多社区都有“老人角”。男性老年人凑在一起,一个个都似政治局委员,对天下发生的大事都会议论,对国家的方针政策敢于评论,对贪官污吏怒于抨击,甚至对省市级领导乃至中央领导也敢大胆地进行评价,有的老人口若悬河时,还会唾沫四溅、得意忘形。女性老年人就不同了,她们凑在一起议论的话题往往是“东家媳妇长、西家媳妇短”,高兴时往往会夸自己孙子、孙女或外孙、外孙女是如何漂亮,如何机灵,如何讨人喜欢。此时此刻,可以用一句经典的上海话来形容:“侬呀,开心得连骨头也酥脱了!”
老人们有一个共同的优点:都喜欢孩子。在孩子眼中,爷爷奶奶(或姥爷姥姥)是他们最可靠的朋友,是天生的保护伞。老人们也有一个共同的缺点:都喜欢宠孩子,甚至有时还会不讲原则。
去年11月15日,我去无锡灵山旅游,看到了一座有趣的铜塑,100个男童骑爬在弥勒佛的身上,以各式各样的让人忍俊不禁的动作与弥勒佛嬉戏,而弥勒佛则开怀大笑,好像在说:“孩子们,佛家虽然不能够为人间传种接代,但我有权力爱你们,玩吧,只要你们高兴就行!”可见这宇宙间的神仙、菩萨也宠爱孩子,何况我们是有血有肉的老年人呢!
老人疼孩子是有历史成因的。我们这一代的老人,年轻时大多数人的工资只有四、五十元,而且上有老、下有少,日子一直是过得紧巴巴的,那怕花一分钱也得算着用,在物质力量绝对贫乏的情况下,当时想爱自己的孩子也不可能。再说,我们那时候作为孩子的父母,上班时,将孩子“扔”在厂里的托儿所,孩子稍大一些时,就放到了社区的幼儿园,自己一门心思放在工作上。下班后,除了赶紧将孩子接回家外,便忙着做晚饭、洗衣服、给孩子洗澡等,当时没有电磁灶、微波炉、洗衣机、淋浴器,所有的活儿都靠双手去完成。忙碌至九、十点钟,孩子睡了,自己也精疲力竭了,上了床便“呼呼”睡着了,哪儿还有时间疼孩子。所以,现在老人们爱孩子、疼孩子、甚至宠孩子,也是对自己儿女的一种补偿,是一种感情的偿还,做儿女的应当对老人的一番苦心给予充分的理解,不必为了宠孩子的事而大声斥责自己的父母。
对老人来说,宠孩子本来无可非议,但也应当宠之有度。不能因为爱孩子,对孩子的无理要求也一概予以满足,对孩子的不良行为也一味迁就、怂恿,孩子想吃什么就给他吃什么,只要孩子开心就行,管它是不是垃圾食品;孩子想玩什么就让他玩什么,只要孩子痛快就行,管它有没有不安全因素。要知道,这不是在宠孩子、爱孩子,而是在害孩子,当然,大多数老人爱孩子是宠之有度的。
孩子被老人宠爱是情感的沉淀。据一项调查表明,在现代家庭,只要老人与子女居住在同一个城市,90%的孩子都是由老人带养的,无论以前从未带养过孩子的老将军、老教授、老艺术家、老领导,或是那些过着平常人生活的平民百姓,都会义无反顾地挑起带养孩子的责任。特别是学龄前,在白天,孩子与老人相处十多个小时,甚至晚上也与老人共眠在一张床上。时间久了,这种情感的沉淀,使孩子们在感受到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爱抚的同时,对老人们的优点与弱点、个性与嗜好等也都会了如指掌。撒娇争宠,便成为孩子争取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爱抚的一种方式;在老人面前告自己父母的状,就成为孩子宣泄烦恼的自然外露。
孩子是天真无邪的,即使他做出了匪夷所思的“状告”父母的举动,往往也会让老人们忍俊不禁。我与大儿子不住在一起,一个星期全家才能凑在一起吃一顿饭,也就是说,我一个星期才能见到一次孙子丁丁。在丁丁五岁的那年,有一次,因为他做错了一件小事,父母对他轮番训斥,他憋了一肚子的气,等到星期天寻找到了一个机会向我告了状:“爷爷,你的孩子和外公的孩子对我真的好凶噢,你应该管管你的孩子呀!”听了他那有趣的转弯抹角的一番话,看着他那天真无邪的模样,我忍不住地笑了个前俯后仰。其实,丁丁是一个很乖巧伶俐的孩子,每当我对他循循善诱的时候,他总是会频频点头:“爷爷,我知道了,我一定会听爷爷奶奶的话的。”还有,现在生活在我们老俩口身边的孙女扭扭,她也是我俩的“开心果”,她虽然才2岁多,但非常懂事,看到我俩干活儿累了,会嗲声嗲气地说:“爷爷,奶奶,你们可休息一会儿了!”对这样懂事的孩子,我俩作为好的祖辈,不宠才怪呢!
在当今社会,许多父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那些刚刚上小学的孩子们,每天,除了要完 成老师布置的作业外,父母会带着孩子去参加各式各样知识和才艺培训,什么英语、钢琴、声乐、围棋、舞蹈、绘画、书法、武术、跆拳道等等,五花八门,真是不堪负担,许多孩子常常为此而精疲力竭,苦言难开,可父母对此并不理解。在一旁的老人往往“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当场提出异议,弄得不好,会产生家庭矛盾甚至发生口角,影响家庭关系的和睦。在这种情况下,许多爷爷奶奶、姥爷姥姥,往往会在孩子父母不在时给孩子以加倍的爱。可“真理再朝前一步就会变成谬误”,当这种爱过了头,就会异化为宠爱甚至演变为无原则的迁就。因此,要让孩子健康成长,除了要正确教育、诱导孩子外,一是应该给孩子“减负”,对孩子的课外培训要适可而止;二是孩子的父母与老人要共同负起责任,讲究教育方式,既不能对孩子过于严格,甚至迷信“棒头上出孝子”的古训;也不能无原则地迁就孩子,助长孩子产生不良行为和不良习惯。
常言道,祖孙“隔代亲”,这是千真万确的至理名言。我有一位朋友,他是上海一家集团公司的中层干部,他虽然还没有步入老年人群,但自从家里添了个宝贝外孙女后,他那爱外孙女的真情几乎超过了沪上所有的老年人,真可谓专心致志,出神入化。这位上海滩上的“第一外公”(这个称呼是我给他的),在孩子未出生时,就用照相机、摄像机记录他们一家人对女儿怀孕后的高兴模样。外孙女出生后,他差不多每天都会用照相机或摄像机记录了宝贝的成长过程。宝贝的各式各样的照片、视频几乎占据了他的全部博客,文字描述也十分精彩,请看“第一外公”在饭店里爱他的小宝贝的这一段描述吧:
“依依宝贝玩了一会就不耐烦了,见此,外公怎么还会有心思吃饭?再好的菜肴也不想吃了,于是,丢下碗筷刀叉抱起宝贝安慰着在饭店里四处踱步,陪宝贝慢慢玩。在外公心目里,只要和宝贝在一起,就仿佛像置身于最喜欢的贝多芬田园交响曲的美好意境中,到处是明媚阳光,到处是娇艳鲜花,心中小溪永远围绕着这个聪明伶俐的小生命,汨汨流淌着无尽的柔情和爱怜,乖巧可爱的依依宝贝就是外公最大的精神寄托,外公一生中最美丽的田园!正像贝多芬田园交响曲中一样,即使有风雨,想到心爱的宝贝,也会雨过天晴,对田园诗般的天伦之乐充满快乐、骄傲和感激!”
这是一位外公对外孙女的无私奉献,这就是“隔代亲”的力量!我想,等孩子长大成人了,一定会感受到外公给她的这份礼物是沉甸甸的,用最多的金钱也是买不来的。
对孩子只讲奉献、不求索取,差不多天下的老人都会这样做。有许多老人,自己花一分钱也要精打细算,可当孩子需要用钱时,他们连半点儿犹豫也不会,总是以慷慨解囊的方式图个舒心。我在职时,单位里有位小车司机陈师傅,每当在车上闲聊时,他总会夸自己的孙女是如何的标致可爱,如果遇到了不开心的事情,我只要将话题转引到他的孙女身上,他脸上的不开心顿时会烟消云散,滔滔不绝地夸奖起他的孙女。后来,孩子不幸患上了白血病,他万分焦虑,脸上就很少出现笑容。为了孙女治病,他把一生中积蓄的20多万元全部拿了出来,成为一贫如洗的穷光蛋,真是可怜天下“爷爷”心哪!
在我们的老年博友之中,不乏有爱孩子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他们爱孩子爱出了出神入化的“水平”。有的人为孩子制作了精彩的视频,让博友们分享当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的快乐;有的人连篇累牍地在博客上发表儿歌,从照片上看,她自己也越来越变得童心化了;有的人不断总结教育孩子的心得体会,甚至有些博文的观点比教育专家还要专业;有的人口头上说爱自己的老公,其实,她爱孙子比爱自己的老公要要爱得更深、更热乎……
同样,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孩子爱祖辈的范例。有的孩子在地铁、公交车上见到老人上车时,会主动招呼给老人让座,全然忘记自己还是个需要别人照顾的孩子;有的孩子会在自己的“小博客”上撰文夸自己的爷爷奶奶、姥爷姥姥,让老人感受到一份珍贵的爱;有的孩子听说自己的爷爷或奶奶、姥爷或姥姥生病住院了,会瞒着父母用自己的“零花钱”买份礼物去探望老人,此时,见到孩子的老人也顿时会心情舒畅而感到病情好转了……
在这个世上,神奇的“隔代亲”的故事有好多好多,“隔代亲”理念支撑着老人为家庭、为小辈、为社会而无私奉献。朋友,如果你已经当上爷爷奶奶、姥爷姥姥了,那么,让我们一起从孩子的天真烂漫中尽情地享受快乐吧!如果你现在还年轻,那么,当你成为“爷爷奶奶、姥爷姥姥”级的人物时,再去细细地品尝和体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