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纺织城记忆点滴

(2016-02-06 12:46:48)
标签:

随拍

随记

图片

1、

纺织城记忆点滴

 

2、
纺织城记忆点滴

3、

纺织城记忆点滴

国棉四厂大门,看上去依然是旧时的模样,典雅庄重,光彩照人。   

 

几年,听说纺织城4个国棉纺织厂要搬迁至洪庆原畔,老厂行将拆除,便想去有代表性的纺织厂看看,拍点照片,留点影像。尤其是西北第一染织厂改为纺织城艺术区,我曾经去观光后,就更想去转转看看。后来亲戚帮助联系好了,却很难把相互的时间叠加在一块,终未成行。

好些年前,拆除了灞桥热电厂高架黑管道(俗称,即供热管道)。再经过那里时,突然感觉一下子空落落的,又没有留下一丁点的影像,与曾经熟知转而却又逝去了,恍如隔世,可惜可叹,即便是踏破铁鞋也无处寻觅了。儿时结伴玩耍,曾经会留着正道不走,偏偏爬上黑管道上,走走跑跑,停停望望,煞有玩兴。这身边的东西,往往在时不觉起,一旦不复存在,方觉得少了些什么而不自在了。

国棉三、四、五、六厂临纺织城西街西侧,加之北端的西北第一印染厂,由北向南排列在纺织城西街之西。

去年八 一 建 军 节那天顺道经过,遂拍下了四个纺织厂大门的影像。尤其是国棉三厂和三厂的厂门依然保留着旧时的模样,典雅庄重,风采依旧,光彩照人。细看,厂区里面已经开始拆除,墙壁上已标写了“拆”字,还好留下厂大门的照片,算是辅助回忆的资料。但缺憾是没有进厂区,既是进得也没有了看护纺织机的“纱女”了(“纱女”是对纺织女工勤劳、朴实、智慧、美丽的代称。纺织厂的工人大多是女工,约占70%)。

 

织城有很多逝去的记忆,那是儿时的记忆。

纺织厂大门各个简洁端庄,很多次经过,都让人行注目礼,那是别样神秘的感受。布,当年凭布票买的布,应该是有这里生产的。

纺织城商场是再熟悉不过的地方了。小时候,常常会去逛商店买东西、买书、拍寸照、照全家福、进餐馆、理发等等,纺织城是首选的最好的去处。因为,纺织城商场是整个纺织城地区最大的商场,其商品最多、最齐全、服务最上乘的地方。儿时和母亲、外婆等几幅合影照是在这里拍照的,我的学生照也是在这里拍照的,给我留下了一去不复返的记忆。

纺织城商场地处纺织城正街,19577月建成开业。商场为庭院式建筑,平面为长方形,青砖红瓦平房,带有苏式风格。占地面积非常大,有42亩之多。院落道路规整,绿化的像公园一样。每栋平房都设有两三米宽的檐廊,即便是下雨天,顾客也不会觉得有多大的不方便。廊檐不时的点缀布局着月亮门,长廊外侧除去过道,设有通长的木质座栏,可供顾客歇脚,同时可观赏院落树木花草。这真是转商店逛公园一举两得,其乐融融。

这样庭院式建筑风格的大型商场在西安万寿路、小寨还各有一家,只是其后在改革开放的年代,它们先后都被拆除,建成了商厦,完全没有了昔日里庭院式的风貌。现今没了纺织城商场,还真是怪可惜的,不觉内心隐隐的有股子莫名状的酸楚。

记得母亲工作单位发劳保理发票,可以在市国营理发店使用,纺织城商场自然在其中。我会骑车去理发,存自行车2分钱。理发票好像是几毛钱,坐在理发椅子上,远比家属院家庭理发室高级多了,并第一次享受到了电吹风定发型、上发油的服务。

父母亲还带着我们在商场饭馆吃过饭,服务员推着在轨道上行走的餐车,轨道环绕着餐桌。饭菜上桌,递交事先付款开好的餐票。送上来的大米饭、炒菜,那真叫个香。整个大饭堂都充溢着香气,现在想起来,还会口舌生津,有股馋馋的、回味的感觉。

纺织城一间楼牛羊肉泡馍馆可是赫赫有名。小时候父亲带我们去吃羊肉泡馍的情景仿如昨日,历历在目,难以忘怀。现今,一间楼牛羊肉泡馍馆早已拆除了,而对他的印象则成了记忆……

说起一间楼,可有了年头。据介绍,一间楼 1927年以“德福润”的名号开张在南院门五味十字,1932年迁广济街,三年后迁钟楼西北角,因租用店面一间而得名“一间楼”。1960年,已成为国 营饭店的“一间楼”迁到了兴盛起来的纺织城。200710月,随着全面振兴纺织城地区工作的开展,“一间楼”在旧城改造中拆除了。

学生时期,还有过几次帮老师去商场买书,推拉着人力架子车往返。很喜欢去书店,喜欢新书的油墨香味。负责给学校购书的陈老师,还会按规定报销误餐费,每人两毛五分钱分。当时,那也是高兴的事情,因为有了自己劳动而来的误餐津贴。在那时,这也算是老师对学生参加校务劳动的鼓励吧!

纺织城中医医院,当时也是远近闻名,就处在一间楼牛羊肉泡馍馆西北一侧。记得曾经陪着老人来这里看过中医。父亲在文革中,落下了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常年就医在这里,吃得中药可以用架子车来拉了。可后来在不觉中,中医院不知道何时就消失了。

最早在纺织城工人俱乐部(文化宫)看过电影,以前曾叫郭家滩工人俱乐部,其建于1953年。文 革后,紧邻一间楼牛羊肉泡馍馆建起了一座气派的电影院。七十年代末,刚解禁的电影《刘三姐》在这里播映时,观众排长队购电影票,在影院门口附近,有不少半道截票的影迷或是倒票者,在那时把这种从别人手里寻买来电影票叫做钓票。

上世纪七十年代后期,我从农村招工回城工作。这时,纺织城已建起了纺织城公园。那会儿,常去公园的旱冰场溜旱冰,一段时间竟兴趣盎然、乐此不疲。我那口子溜旱冰早于我,较我溜得熟练,正滑、倒滑、玩花子,大抵都能来两下。但她却付出了摔伤膝盖、牙齿的代价。这还是我们认识之前的事了。那时,我们还没有成家,溜旱冰成了业余活动的爱好,休息日曾经去过好多个旱冰场,最多的还是纺织城公园旱冰场和纺织城工人俱乐部旱冰场。以后到了九十年代前后,旱冰场主要成了露天舞场了,又兴起了交谊舞热……

国棉三厂大门,仍是原貌,风采依旧。  

4、

纺织城记忆点滴

 

5、
纺织城记忆点滴

 

织城古称郭家滩,清代为沙谷堆社驻地,民 国属水沟乡。建国前,这里是沟壑纵横、杂草丛生之地。

从建国初期的1953年到1961年,国 家先后在这里兴建了国棉三厂、国棉四厂、国棉五厂、国棉六厂、西北第一印染厂,形成了以轻纺工业为主的工业基地,纺织城之名由此而来。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纺织城地区由纺织工业带来了空前的繁荣,曾被称作“小香港”。厂区及其家属院的老建筑,带有苏式风格。那时的纺织厂也成为国 家领 导人陪同外宾参观访问之地。而处在纺织城西面的半坡博物馆,也常常是外宾观光的去处。

纺织城1955年划入西安市,成立灞桥区第九乡(驻郭家滩),1956年改为郭家滩街办,1958年改名红旗公社,1960年改为纺织城公社, 196510月划归新城区管辖。1978年改纺织城街办。1980年复归灞桥区,纺织城成为灞桥区政府所在地。纺织城有32平方公里,16万人。

原国棉五厂,现五环集团大门。  

 6、

纺织城记忆点滴

两年,途经洪庆,看到在临灞河原畔平起了现代纺织产业园,光鲜亮丽。这是市、区2009年批准设立的,以承接西安地区纺织企业外迁改造为依托、以全省纺织产业链企业入园提升为基础,以吸引东南沿海纺织产业梯度转移为目标的专业化、新型轻纺产业园区。园区一期规划5平方公里,二期扩区将达20平方公里,计划总投资300亿元,建成后将形成产值500亿元,税收10亿元,可提供就业岗位8万个以上。2012年,国 务 院批复的《西部大开发“十二五”规划》中,西安现代纺织产业园又有幸被列为西部地区纺织服装产业重点发展的3个专业园区之一。一座崭新的现代纺织产业园——新纺织城正在崛起。

国棉六厂大门,从楼顶装饰来看,现成了“中铁缤纷新城”。  

7、

纺织城记忆点滴

 

8、
纺织城记忆点滴

 

相关文图链接:

西安工业遗产——大华•1935

西安工业遗产——大华•1935(续)

织城艺术区掠影

纺织城艺术区掠影(续)

老米家大雨泡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