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大明宫陶瓷艺术博物馆

标签:
参观博物馆随拍旅游 |

↓展厅一角
p2
↓马
p3
↓侍女俑
p4
↓展品
p5
p6
p7
p8
p9
p10
p11
↓马家窑半山类型彩陶罐(距今约5700年)
p12
↓龙山文化•黑陶鹰尊(距今4300年)
p13
↓龙山文化•黑陶鬶(距今4300年)
p14
↓龙山文化•黑陶牛形匜(距今4300年)
p15
↓陶粉彩侍女 唐 (618——907)
p16
↓彩陶起立状骆驼——“背上封侯”
唐
(618——907)
p17
↓陶马
p18
p19
p20
p21
↓侍女俑
p22
↓唐三彩
p23
p24
p25
↓陶粉彩饮水马 唐 (618——907)
p26
p27
↓唐三彩马
p28
p29
p30
↓绞胎卧驼
唐
(618——907)
p31
↓彩陶驼
p32
p33
↓彩陶凤凰
p34
↓唐三彩的诞生背景
唐三彩在中国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中国的陶瓷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它诞生于唐代是有其文化渊源的。首先,成熟的陶瓷技术是唐三彩诞生的物质基础;其次,唐代盛极一时的厚葬之风促成其诞生的直接导向;第三,唐代各个领域的历史文化是孕育唐三彩最好的艺术养料。唐三彩的诞生也是三彩釉装饰工艺的诞生,是釉彩装饰和胎体装饰结合的过程。辉煌璀璨的唐三彩,其绚丽斑斓的艺术效果在雕塑精美、造型生动的器物上得到了完美的发挥和淋漓尽致的表现。
p35
p36
p37
p38
p39
↓三彩钱柜 唐 (618——907)
p40
↓三彩执壶
唐
(618——907)
p41
↓三彩扁壶
唐
(618——907)
p42
↓三彩龟形砚 唐 (618——907)
p43
↓三彩三足炉 唐 (618——907)
p44
↓高足杯
p45
↓炉
p46
↓唐三彩盘
pp47
↓馆内对耀州窑、定窑、汝窑、官窑、哥窑、钧窑、龙泉窑、磁州窑一一作了介绍和藏品展示。
↓黄釉凤尾纹皮囊壶
辽代(907——1125年)
p48
↓瓜棱褐釉执壶 宋(960——1279)
p49
↓白底画花瓶 明(1368——1644年)
p50
↓黑釉剔花球形梅瓶 西夏(1038——1127年)
p51
↓临时展厅
p52
↓斗彩
是青花加彩瓷的一种,是明成化朝创烧的新品种,当时叫“成窑五彩”,属于釉下青花和釉上五彩相结合的彩绘瓷。是用青花先勾勒纹饰轮廓,在高温下入窑烧成后,再在轮廓线内填入各种彩料,再入窑低温烧制。“斗彩”一词最早出现于清乾隆朝《南窑笔记》,“斗”为拼凑之意,源于江西方言,后来也有人解释为釉上彩和釉下青花争奇斗艳之意。
p53
↓“岁寒三友”指松、竹、梅三种植物,因它们在寒冬时节仍可保持顽强的生命力而得名。
↓青花双耳扁瓶 “大清乾隆年制”(1644——1911年)
p54
↓梅瓶
是一种小口、短颈、丰肩 、瘦底、圈足的瓶式,以口小只能插梅枝而得名。
p55
p56
↓釉里红
是元代发明的釉下红彩瓷,是以铜红料在胎上画上纹饰,在高温条件下烧成,因红色纹饰在透明釉下,故称“釉里红”。其烧成难度较大,元代还没有完全掌握这种工艺。明洪武时,因太祖朱元璋姓氏的原因,釉里红成为官窑瓷,至宣德朝发展到高峰,后逐渐衰退,晚期停产。明末民窑开始烧造釉里红瓷器,大多色泽不够纯正。清康熙朝釉里红恢复生产,至雍正朝发展到高峰,以后工艺质量又逐渐走下坡路。
p57
↓珐华釉笔架、爵杯
明(1638——1644年)
p58
↓鼻烟壶
吸鼻烟的习俗,源自烟草发明者印第安人。大约在14世纪,意大利人又掺加多种原料,将鼻烟生产转为商业化。明末,西方传教士将鼻烟和盛装鼻烟的玻璃瓶带入我国。葡萄牙、英国、法国等国家相继以鼻烟和玻璃制的鼻烟瓶作为礼品进贡朝廷。乾隆皇帝以鼻烟赐赏王公大臣,如此上下沿袭,渐渐地吸鼻烟成为社会时尚。
鼻烟壶是专门盛装鼻烟的小瓶,从存世遗物中,顺治程荣章造的二十余件铜雕云龙鼻烟壶,是最早的鼻烟壶。康熙吸纳了一批通晓玻璃烟壶制作和画珐琅的西方人,于紫禁城内制作鼻烟壶。鼻烟壶艺术在乾隆一朝达到极盛,玩赏收藏鼻烟壶成风。由于鼻烟壶集绘画、书法、烧造等为一体,加之也有其他新材料及新款式的大量涌现,慢慢已成为广大收藏爱好者青睐的藏品。
p59
p60
相关文图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