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观大唐西市博物馆(一)

标签:
参观人文古迹随拍文化 |

↑大唐西市博物馆
隋大兴、唐长安城(西市遗址)于1996年11月20日公布为全国第四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文保碑介绍道:西市位于唐长安皇城西南,始建于隋开皇二年(公元582年),初名利人市,后又名“金市”。唐时极盛,唐末天佑元年(公元904年)被毁,前后延绵三百多年。西市占地二坊,面积近1平方公里,市内有南北和东西向平行街道各两条,各街两端开门,4条街交叉呈井字形,构成九宫格局,是唐长安城最大的国际贸易中心。
曾在大前年逛过西市庙会。春节的西市庙会,人山人海,热闹非凡。逛庙会,方知这里还开办有一处博物馆,只是没有时间参观。今年国庆长假没出远门,便来到早已向往的大唐西市博物馆,细致地参观了一番。
博物馆是随大唐西市遗址保护而开办的,据说是一家民营博物馆,开馆至今已有4年了。在一层可看到西市遗迹,从而感受到历史的遗存;二层可以透过观赏到的丰富历史文物,去回望触摸西市的历史的盛况;三层百工体验西市繁华;四层的特别展览可观赏青铜器、古代钱币、金器、银器、玉器等馆内珍藏。
今年5月,大唐西市博物馆被国家文物局评为“国家二级博物馆”,成为目前国内首家和唯一的民办二级博物馆;是国内民间资本保护国家历史文化遗址的首例,并荣获“中国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典范单位”等荣誉称号。透过博物馆展示的丰富、精美的远古文物,彰显出了古都西安厚重的历史渊源、中外文化交流、繁荣昌盛的大唐商业历史盛景。
唐长安城有东市(今南郭门一带)和西市(今劳动南路附近)两大市场,东市主要服务于达官显贵,西市面向大众的国际性大市场。据考证,历史上的西市占地1600 多亩,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有220 多个行业,固定商铺4 万多家,被誉为“金市”,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也是迄今为止世界上最大的商贸中心。有趣的是,现今人们称为“买东西”,据说就缘于到东市和西市购物而来。
今日的大唐西市是在唐长安西市遗址上,投资80 亿元人民币重建的综合性商贸旅游项目,2011年新晋为4A级景区。其占地面积约500 亩,仅是历史上的西市面积的三分之一不到;建筑面积约100 万平方米与盛唐时期相当。西市是目前国内唯一一个在原址上重建的大型商贸与旅游主题区,分设为特色步行街、现代商业区、休闲娱乐区、宾馆、办公区等五大功能区域。
↓走进博物馆,大厅正面地板上镶嵌着铜质的《唐长安城图》,图的上方是《前言》:在世界商贸历史舞台上,大唐西市作为万里丝路的东方起点,曾扮演过极其重要和极为精彩的角色。唐代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及全方位的开放态势,造就了西市这个古代大市场。
p2
↓大厅北墙装点着“丝路起点
盛世商魂”。
p3
↓遗址大厅一角
大唐西市博物馆是建于唐长安西市遗址上的中国首座民营遗址类博物馆,占地面积15亩,建筑面积3.2万平方米,展览区面积0.8万平方米,其中遗址保护面积0.25万平方米。馆藏文物两万余件,以西市遗址出土文物和博物馆创办人二十年来精藏文物为主,上起商周,下迄明清,跨越绵绵三千余载。精美神秘的青铜器,绚丽多彩的陶瓷器,千姿百态的陶俑,璀璨夺目的金银器,精美绝伦的丝绸,巧夺天工的玉器,还有大量的货币、墓志、宗教、建筑类文物。博物馆设有基本陈列、专题展览、临时展览、特别展览等,集历史、艺术、民俗、藏友收藏等内容为一体。
p4
p5
↓大厅展示的焦木
唐代(公元618——907年),西市遗址出土。
p6
↓石磨盘
唐代(公元618——907年),西市遗址出土。
p7
↓石臼、石杵唐代(公元618——907年),西市遗址出土。
p8
↓青石狮
唐代(公元618——907年),西市遗址出土。
p9
↓陀罗尼石经幢
唐代(公元618——907年),西市遗址出土。
p10
↓忍冬莲花纹白石底座
唐代(公元618——907年),西市遗址出土。
p11
↓青石莲花座
唐代(公元618——907年),西市遗址出土。
p12
p13
↓石宝珠顶
唐代(公元618——907年),西市遗址出土。
p14
↓西市东北“十字街”遗址 欣赏遗址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031米,东西广927米,埋藏于现今地表下1.8——2.5米处。市内有南北向与东西向的平行街道各两条,由此形成东、西、南、北四条大街。四街交叉成井字形,街道宽约16米。四条纵横交错的街道,将整个市内划成九个长方形板块,每个板块四面临街,街面遍布店铺,商家数以千计。
p15
↓水井遗址(复制)
在2006年的考古工作中,发现唐代西市范围内有许多水井遗迹,井的类型可分为汲水、窖水、与渗水三类。井深浅不一,窖水井一般4——6米,直径约1米,砖砌井壁。另发现有楔形石构件,应是石质井台构件。
p16
↓东北“十字街”北侧石板桥遗迹
p17
↓基本陈列展厅《丝路起点
p18
↓步入基本陈列展厅,迎面的墙壁上是“万里丝路由此启”,介绍了西市概况:雄踞在关中平原的古长安城,自西汉建都后,先后被七个王朝沿用为都城,几经兵燹,至隋朝时已残破不堪。隋文帝建国后次年(公元582年)于汉长安城东南方修建大兴城,始定宫城,皇城与外郭城,并建街坊及东、西两市。唐承隋制,保留了两市格局。
两市自隋开皇三年(公元583年)开市,至唐代末年遭到破坏,前后维持了320年的繁盛。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两市作为丝绸之路东端的源头和世界贸易大市场,起到了中外商品集散中心之重要作用。
西市由来
隋初兴建大兴城,即在廓城东、西两侧设“都会”、“利人”两市。隋开皇三年三月丙辰(公元583年4月15日),隋文帝移驾大兴城,新都启用之时,亦即两市正式开张之日。唐初,改大兴城为长安城,承其旧制。因两市分设于城市中轴线朱雀大街之东西两侧,遂依其所在方位称“东市”与“西市”,前者主供内需,后者主要为对外贸易。据说,俗语“买东西”即源于此。唐人则多誉称西市为“金市”。
p19
p20
↓中为黑釉吐盂,右为带字砖,均为唐代(公元618——907年),为西市出土。
p21
↓兽面砖
唐代(公元618——907年),西市出土。
p22
↓带孔陶球
瓦当
唐代(公元618——907年),西市出土。
p23
↓骨簪
古梳
唐代(公元618——907年),西市出土。
p24
↓彩绘背货胡人俑(复制品)唐代(公元618——907年)。
p25
↓唐三彩
p26
↓骨器废料
唐代(公元618——907年),西市出土。
p27
↓石罐
唐代(公元618——907年),西市出土。
p28
↓石臼、石杵
唐代(公元618——907年),西市出土。
p29
↓西市管理 唐朝政府在西市设有直隶太府寺的“西市署”、“平准署”和“常平仓”等管理机构,并派有令、丞、府、吏等专职管理人员。西市署的主要职能是除管理市场建设外,主要负责管理市场物价、交易时间、货物质量、度量衡器、市场治安、人畜买卖以及禁止非法交易;平准署的主要职能是调控市场物价、稳定市场供给、采购或清理官府所用物资;常平仓则是政府常设以备荒年的国有粮仓。这种健全的管理体制,维护了市场的正常交易秩序。
天平(复制品)
馆藏
p30
↓三彩文官俑
唐代(公元618——907年)
p31
↓铜秤
唐代(公元618——907年)
馆藏
p32
↓石权
唐代(公元618——907年),西市遗址出土。
p33
↓铁权
唐代(公元618——907年),西市遗址出土。
p34
↓刻花铜尺 唐代(公元618——907年) 馆藏
p35
↓釉陶算珠
唐代(公元618——907年),西市遗址出土。
p36
↓大唐西市主题建筑
p37
↓主体建筑两侧的丝绸之路雕塑——“丝路乐舞”,由南北两尊组成。雕塑为锡青铜材质,高约9.27米,每组各重14.8吨,基座与雕塑总高14,88米;由雕塑家马改户马辉设计完成。北侧骆驼上西域乐师环绕着波斯胡姬展现胡旋舞艺。大唐帝国盛世乐章和丝绸之路异域风情在西市笙瑟合鸣,共同佐证着隋唐时期社会开放、经贸繁荣、文化交融、民族和谐的盛世景象。
p38
p39
相关文图链接:
《逛庙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