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陵县文化馆大院的石雕


标签:
人文古迹观览休闲 |
p1
↑雕刻细腻的石马
处在高陵县城南新街的高陵县文化宫与高陵县文物管理委员会的大院里,这里距离西安市
去年夏至前的周日,闲转到高陵县。在高陵县文化宫与高陵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合署的大院里,看到了摆放在院落的许多古石雕,石狮、石虎、石马、石羊、翁仲、碑刻、柱石,还有乡间的门鼓、拴马桩、磨盘、碌碡、饮马槽、硬轱辘马车盘等等,还有两处石刻被彩条布遮盖着,应该是较为重要的石刻吧?这里简直成了石雕的博览园,形形色色,琳琅满目。只是搞不清楚它们的身世,但不能不说有其古朴精彩之处。
↓对着大门的四只石狮
p2
p3
↓挨墙的石狮、碑刻
p4
↓顺墙一溜子摆放着石雕
p5
↓翁仲
p6
↓石兽
p7
↓赑屃(龟趺)
p8
p9
↓螭首
p10
↓镌刻有文字图案的石件
p11
p12
↓大型的石刻浮雕,倒过来看才是正的,山水、宫殿、人物、麒麟、梅花鹿等动物,只可惜有的人物没有了头脸。
p13
p14
↓石马
p15
p16
p17
↓有马儿前行之感
p18
p19
↓石碑
p20
↓被彩条布遮盖着石刻
p21
↓院落
p22
↓饮马槽
p23
↓硬轱辘马车盘
p24
↓拴马桩
p25
↓崇文门的石狮
p26
资料编辑:
高陵古属雍州之地,地势平坦,泾渭夹流,农业发达,历史上素以“黄壤陆海”与关中的“白菜心”享誉。县建置于秦孝公十二年。
汉高陵(千春)县城遗址 位于今县城西偏北约0.57公里千春村处。新朝天凤二年(公元14)更名为千春县,更始元年(公元23),复名高陵县。城周三里,已废圯无迹。此城作为县治始于西汉,终于东汉。计426年。
高陵县文物管理委员会办公地点设在县文化馆院内,共征集、收藏各类文物计489件(组),其中一级文物2件,二级文物3件,三级文物46件,除10件金代僧墓遗物在西安市文物库房保护外,其余36件均珍藏在县文化馆。现存古建筑1处,古遗址29处,古墓葬60处,石刻200通,其中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3处,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8处。
文物是人类文明发展见证的物化成果。高陵作为十三朝古都的京畿之地,地上地下遗存丰富。这里有新石器时代马南遗址出土的仰韶文化遗物——石斧;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铜豆;姬家乡湾雷村出土的隋、唐时期的盘龙铭瑞兽镜;建材厂出土的唐天宝二年(公元743)点蓝彩盖罐;有毗沙村出土的金明昌六年(公元1195)僧墓的佛教遗物,以及明完谷山人白遇道的书法真迹等等。
高陵县碑石等级高、精品多。唐中兴名将西平郡王李晟碑在高陵县奉正原出土。因其碑集事、文、书三绝于一身,故以“三绝碑”著称;闻名中外的渭河三桥之一的东渭桥遗址,1978年出土了东渭桥碑记;唐故左武威卫将军上柱国张掖郡公冯师训碑,1984年4月在高陵梁村原出土,碑通体完好,字体楷隶相间;墓志以楷书行世诸多,而以行书面世见稀,1970年在我县马家湾乡东营村渭河沿就出土了唐大历9年(774年)的杨秀墓志,此志盖完好,石质细腻,志文行书;1991年在县外贸公司基建工地出土的北周保定三年(公元562)征东将军造像石座,此造像石全文长达253字,堪称北周造像石中大块文章的代表作之一; 1983年县建材厂出土的唐天宝二年(公元743)的比丘尼坚固胜神道咒石;国家二级文物刊于唐贞元8年(公元792)的张维岳神道碑;国家三级文物唐开成四年(公元839)刊立的佛顶尊胜陀罗尼经幢等。
高陵古墓葬分布较为集中,除明、清两个大才子吕楠、白遇道分葬在县城周边外,其余均分散安葬在奉正原上。唐秋官尚书李晦、唐西平郡王李晟、元杨氏三贤杨天德、杨恭懿、杨寅分别安葬在此。
相关文图链接:
《中国唐苑观石雕》
《寻古渭南老城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