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稼台


标签:
人文古迹观光纪实随拍 |
p1
↑教稼台大门,门额“教稼圣地”为屈武所书。教稼台为先周时代遗迹,1981年10月31日列为武功县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游了报本寺塔和清凉寺,顺道来到相距很近的教稼台。教稼台与苏武墓、报本寺塔同处在武功县漆水河西畔。
教稼台紧邻武功镇东门外的街道,是一矩形覆斗状的土心砖砌平台,中间辟有洞门,为来往行人和车马的通道。清雍正元年(1723)知县杭云龙、清道光五年(1825)知县邓兆桐、民国25年(1936)县长钱范宇曾三次重修。1970年教稼台已损毁,1988年在原址处重新恢复。
所谓教稼台,顾名思义就是农耕文化的讲台了。相传早在4000多年前,这里是是农业始祖后稷教民稼穑的地方。如此说来,谷神后稷应该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领讲农学的老师了,这里亦就成为中国开天辟地的第一所农学院所了。民以食为天,食必讲研农耕。今日,观拜农耕文化的先祖圣贤后稷,唯祈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科学发展,国泰民安为是。
↓农业先祖后稷雕像。雕像基座之后面的书刻介绍道:“后稷,名弃,帝喾之子,其母有邰氏女曰姜嫄。早在4000多年前,有邰氏族就生息在武功县境内,弃就诞生在此。他在母亲的影响下,潜心专研农耕技术,以无与伦比的胆量和智慧开创农耕文化之先河,被尧帝举为农师,树艺五谷,教民稼穑,使人类结束了茹毛饮血的游猎生活。他的生动事迹在《山海经》、《诗经》、《史记》中都有详细的描述。它倡导的农耕文明,让他的后代——周民族很快强大起来,创建的周王朝统领中华八百余年。他功盖天地,名播华夏,人们尊称他为‘后稷’。后是君主的意思,稷者五谷之长,帝王奉祀为谷神。”
p2
p3
↓教稼台是一个砖砌的箕斗形平台,长78米,宽31米,高约15米,古朴墩实。西口上嵌有石刻“教稼台”。台四面各辟一门,寓意一年四季;有24
根栏桩,寓意24节气;前后设有台阶可达台顶,象征五谷丰登。
p4
↓登上教稼台观览田园风光
p5
↓洞门里面有宽约1米、长约2米的石刻“教稼名区”,上款为“道光十五年(1825年)三月重修”,下款“知武功县事邓兆桐立”。台前石碑和门洞中还镶嵌有于右任、吕楠、王任重、屈武等诗词题刻。
p6
p7
p8
p9
p10
p11
↓教稼台紧邻武功镇东门外街道
p12
相关文图链接:
《报本寺塔》
《观拜苏武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