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乡文庙及街区掠影

标签:
人文古迹旅游纪实 |
↑大成殿
参观完内乡县衙,径直来到位于内乡县城东南侧黉学路北沿的内乡文庙。文庙处在县衙南面 500米的内乡县初中校园内,我们给学校门房打过招呼,走进校园。在《内乡县初中概况》宣传栏描述道:“1304年(元朝大德8年),内乡县始建内乡文庙,置学宫,称黉学;1927年改创内乡县立师范;抗战间,改名为河南省战区中学第一校;1948年,内乡解放,学校定名内乡县初级中学,简称‘内乡初中’。”看来,内乡县初中与文庙属于同一个历史年代了。
文庙又称孔庙,是祭祀春秋时期大思想家、教育家“至圣先师”孔子的庙宇。
公元前478年,在孔子死后的第二年,鲁袁公将孔子生前的故堂居所立为庙(今山东曲阜),“岁时奉祀”。唐代初年,皇帝下诏,除了在国都长安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修建“周公、孔子庙各一所”外,各州、县皆立孔子庙。
内乡文庙现存的建筑全部属明、清所建。整个建筑自南向北,布局合理,排列有序,青砖铺地,红垣灰瓦,木椽斗拱,雕梁画栋,高大庄重。
棂星门是现存建筑最南端的一座主体建筑,也是文庙的第一进大门。棂星门为四柱三门庑殿式重檐木牌楼建筑。上部包框匾书“棂星门”三个草书大字,其正面为文庙二字。相传,天上有个天镇星,即棂星。古人认为棂星是天上主管文教的“神星”,“主得士之庆”。因此文庙的第一座门以此命名蕴含着孔子为天上星宿下凡。
在棂星门的北侧,有一泮池称为月牙池,其上为一南北的小桥,称为壮元桥。泮池来源于《周礼》中心“辟雍”,原意是指周天子设置的四面环水的大学堂。人们踏上泮池,就象征着步入了高等学府。月牙池、壮元桥、大成门(位于棂星门与大成殿之间,是文庙的第二道大门)和位于大成殿前的月台(是当年举行祭祀仪式和歌舞的地方)现已不复存在,目前正在修复中。
大成殿,是文庙最主要的建筑,为单檐歇山式,面阔五间19.90米,进深三间11.23米,高约11.90米。大成殿营建在直壁式台基座上。殿顶筒、板瓦覆盖,吻脊装饰;殿内雕梁画栋,柱栿排列有序;檐下施斗拱,为六铺作三下昴。大成殿内供奉孔子牌位,其左右有颜子、曾子、子思、孟子牌位,称为“四配”;两侧有闵损、冉耕、冉雍、宰予、端木赐、冉求、仲由、言偃、卜商、颛孙师、有若、朱熹十二人牌位,称为“十二哲”。
两庑,即大成殿前左右配房,各为9间,结构为单檐硬山。两庑是后世供奉先贤先儒的地方;东庑从祀共计七十一位,西庑从祀计六十九位。在祭祀孔子、四配、十二哲的同时,东西两庑的先贤先儒一并受祭。
总体上的内乡文庙现存建筑仅剩棂星门、两庑和大成殿了,现场正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展开修复工作,并将很快再现整体文庙风貌。
↓文庙正门
↓棂星门
↓大成殿
↓现场正在按照修旧如旧的原则展开修复工作
↓内乡县初中
↓县衙南面的广场
↓县衙正门的照壁和牌坊
↓“飞艇”
↓在去文庙的路上,街头商铺出售的生活、家用商品乡土气息极为浓厚,连蒸笼都是草编的,竹篦子,农家物品一应俱全,琳琅满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