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梁石川:90年代初上海户口真值三、四十万吗

(2014-03-08 12:10:46)
标签:

杂谈

“户籍制度的改革,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无疑能为中国发展创造红利。”许多观察者都这么说,但昨日笔者离开上海时,一位送站的同乡称,90年代初,他给老婆孩子弄到上海市户口时,外面的卖价已经是三、四十万了,但他没卖,为了啥,他冲笔者笑了笑,没有回答。至于这位同乡,又说了许多农民与城市居民的多少不同之处,笔者只好在脸上表现出,跟着这位同乡同样的苦笑。

回到家里,重新学习的李克强总理在今年的“两会”的政府报告中所表示的,2014年将要实行不同规模城市差别化落户政策,把有能力、有意愿并长期在城镇务工经商的农民工及其家属逐步转为城镇居民。这一政策,自然是渐进的改革步骤。但其核心仍是权利与义务的对等。公平正义,无法一蹴而就,但只要施政者看重的是这一实质,并以此为路径实施,不停留于表面,改革的红利就可实现时,固然觉得国家已经在这方面加大改革,但这种改革对于缩小城乡差距来说,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与这个过程同样存在的是,实施户籍制度改革后的城乡利益均摊,同样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至于这个过程有多长,现在还谁也回答不清楚,即使发布这一利好的中央政府,恐怕也解释不清楚。而这种解释不清楚,恐怕并不是政协常委陈锡文6日认为的“户籍本是一样的,但待遇不一样”,政府除了为民众更换城镇户籍本,更应提供同样的基本公共服务所能一下子实现的。之所以说,陈锡文的呼吁过程漫长,根本在于之前就有观察者发现,关于中国的户籍制度改革其实已实行了多年,河北、辽宁等13个省市,早在2008年就取消了农业户口,与城镇人口一样,统称居民,但在户口簿上仍然保留居住地一栏,仍然可以辨别户口是属于城镇还是农村。于是,居住在城镇的依然吃香:政治权利、就业、教育、社会保障等各个方面高人一等;一线城市户口所能享受的福利若折算成货币,已达数十万甚至近百万元人民币……

这一庞大的差距的背后,更是居住在农村的仍然有别:就业机会还是远低于城市居民,且大多从事收入低、工作繁重的体力劳动;大多仍居住在集体宿舍、城中村,无法和城市居民一样享受公租房、廉租房;社会就业保障与城镇居民存在较大差距;子女尚难享受同等质量的教育资源……而户口本,又不只是一张纸,因样子相同而相同,它是背后承载的个体之间享受政府公共服务的差异。

至于户籍制度改革,上述观察人士说,应当从实质入手,立足社会保障、社会救助和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完善进城务工人员的公共服务使福利与户籍逐渐脱钩、与个人的实际贡献挂钩,让所有为当地创造财富的人都能与当地公民一样享有平等的公共服务。不如此,户籍改革就是表面文章。特别是在公民权利意识陡升,对公平正义呼声日高,对歧视差异敏感的当下社会,当经济既面临劳动力人口短缺问题,又因户籍限制而就业不充分;当劳动力人口遭遇留不住的大城市,留守老人、留守儿童已成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户籍制度的改革,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无疑能为中国发展创造红利。

然而,当笔者面对“户籍制度的改革,基本公共服务的一体化,无疑能为中国发展创造红利”这一说法的时候,记忆里仍然还是上海同乡口中所说的,90年代初期上海户口就价值三、四十万的说法。原因很简单,说那话时,那位同乡脸上写着苦笑,笔者的脸上也写着苦笑。(文/梁石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