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石川:中国影视剧之囧,源自不接地气?
(2013-02-11 09:05:03)
标签:
娱乐 |
虽说至今搞不明白,原中国文联副主席仲呈祥上月在济南参加电视剧导演工作委员会年会时,批评《乡村爱情》、《鸿门宴传奇》、《泰囧》等影视剧时,所要求的“遵从现实”,是遵从怎样的“现实”。但就我们看来,赵本山的《乡村爱情》多少还是接着地气的。《泰囧》虽没全看,只是看了片花,但片中的黄渤、徐峥、王宝强却是接地气的演员。值得一提的是黄渤,一说普通话或会变成香港版的“鳖三”,不过他在说半土半洋的山东话时,给人留下的印象还是蛮深刻的。
至于王宝强在士兵突击后,变成“黄毛”也到新鲜;倒是徐峥由《李卫当官》开始,千层不变的仍是戏剧演员的角色。按照《泰囧》片中王宝强与徐峥在电梯间里研究泰国人妖,调戏女人,被骂“傻逼”的逻辑,其实,现实中的“傻逼”有时候骂起来却是个中性词,集结原因在于有些片断它太真实了。抑或正是由于一些片断的过于真实,这才被仲呈祥在借以批评“乡爱”时,称其描写过于表面,并不能真正的将农村的现状反应出来,充其量只能是反应农村生活的现实皮相,而没有将真正的实质呈现在观众面前。进而,他呼吁在座的所有导演在进行艺术创作中要遵从现实,从道德、从心出发,创造作品。
照实说,从不对娱乐新闻感兴趣的石川,在时间过去大半月后,重新想起援自齐鲁网的这条新闻,实际是还在仲呈祥的话“在座的所有导演在进行艺术创作中要遵从现实,从道德、从心出发,创造作品”中提到的“皮相”与“实质”的问题。演员演戏当然演“皮相”了,而“实质”的问题,却在作品上。
若干年来,纯文学的东西,日渐衰败,早已成为不争事实。文学杂志为适应市场,有的也早变得花绿胡哨,不知所云了。偶尔出来个把优秀的作家,也不忘了到瑞士领奖时,还穿上了燕尾装。在民间培养文学,记载历史的地盘也是这样的,许多古老建筑,乡村民情,早被高楼大厦与商业住宅所取代。偶尔出来个恢复古城“记载”的原山西大同市长耿彦波,还被批是想把大同带“回到明朝”,甚至还给戴上了“造城市长”的帽子。
山峦与古刹,虽说并不一样,但最可怜的要属华西村,其因1:1复制故宫、天安门、美国国会大厦、长城等,被批“财大气粗”,被骂“财家仔”。岂不知,华西之举实际是打破了中国城市的千篇一律。在中国大小城市,楼都是一样的,算不算复制?批评人士从不去过问,倒是华西村别出心裁,不说其令人赏心悦目,让人耳目一新,成为了他们的攻击对象。
虽说提及这些只是话外音,但倘若像一位给英国融时报撰稿的作者白云所言,“你躺在沙发上遥控器从上翻到下,又从下翻到上,秃脑门的穿越剧余温还在,四爷和八爷暂时歇业,抗战的主旋律魅力不减。家庭伦理剧,演完了小夫妻,开始涉及婆媳,军旅题材和谍战系列除了许三多将光棍进行到底,总也要有个爱情关系。”抑或就是一种悲剧了。
撰稿者直言,日本被编剧定格在永恒的敌人身份。抗战的主题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气。攘外和安内同时进行。浅灰色的八路军装,里面的衬衣一定是白色,来突显战争期间的艰苦导致的肮脏无法清洗。国军的神清气爽和硬挺制服配着白色手套,所以对下属一定喊弟兄们,而八路军必定要喊兄弟。这个微妙的前后顺序,想必编辑深谙其道而不语。
于是,炮火纷飞,衬衣污渍,唯独女演员精致妆容后白皙的脸蛋,一丝不苟的头发,和剧情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爱情的主题从诗经时代就有,杂糅进手榴弹可以轰炸下盘旋的飞机,几个胆子大的伙计三八大盖儿加俩手雷可以干掉一个炮楼或者火药库的传奇剧情。战斗英雄们都是猫,九条命,在如雨的子弹中,可以健步如飞,而敌方士兵,用实际行动演绎着传说中的炮灰。清史在被戏说了几轮之后,开始被穿越。伟大的编剧向清朝输送了各种奇怪的现代人,最倒霉的是雍正,被穿越的女子玩弄得活来死去。好端端的王朝,如此说来,真真应了红颜祸水,兄弟阋于墙。
呵,小宫女随意出入各个别院,好像腰上挂了一块腰牌,上写“有来有去”,大清的典章制度被化骨散吃了。堂堂大清朝的丫鬟,每年总得发两身套装吧,制片人太抠门,剧情好几年,服装却没有四季。职场小说红火了一阵子,也推动了职场电视剧,从杜拉拉到浮沉,结果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家庭伦理剧崛起,从蜗居到婆媳大战,应了中国人的心事:房子房子还是房子。切中要害的关键,并不在于唱响了多少人苦逼的买房悲歌,而是过程中,权变钱、婚外恋带来的刺激。房子那点事,还真没什么调动人的情绪。问为什么?因为穷的掉渣的俩80后孩子,用着爱疯和ipad,每天大把的时间腻着期期艾艾,这是武侠小说里不带银子就可以行侠仗义谈情说爱的大侠么。
于是,反反复复一再重拍的武侠剧和名著,绝对实现了与时俱进。只是拍来拍去好像都练了葵花宝典。武功已经脱离了地球引力,服装比巴黎时装周还要个性淋漓。烟熏妆都不叫什么事儿了,总有几个造型让你想到惊悚这词。怀念啊,上世纪的古装剧里白衣飘飘的女主角,睡梦里都恨不得自己变成那个样子,当然那都已是回忆。
呵,一部《潜伏》,火了小眼孙和大嘴姚,然后各种谍战纷至沓来。敌方的工作人员,都撞猪上了,眼睁睁看着我方人员从眼皮子底下消失,那时候还没有魔法棒,不能挥一下就无影无踪呢,于是这么考验人类智商和眼力的电视剧就轰隆隆出炉了。都市剧,这几年也不少,没几个像当年那部《渴望》让人跟着笑了哭,哭了笑。屌丝男总会冒出个款爹,在追逐爱情的道路上,颠覆就算了,简直就是狗血。女主角负气离开,动不动就去巴黎,按照平均工资,机票钱也得挣俩月吧?住酒店,消费的可都是欧元,主角家里有个提款机?
然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太高了,高得无可企及,高得触摸不到,又高得不像这个地球上的人类。其言,我们从电视剧里很难找到吃驴肉火烧、吃麻辣串的生活相匹配的自己,找不到挤公交车、在出租房大战小强的杯具自己。在近现代史的框架里,三分爱情咖喱、三分人际椒盐、三分伦理葱花、一分植入广告,帅哥靓女们用排列组合的数学公式,填满了电视机的方寸空间。
呵,如此以来,真的还像白云所说:“我们看的不是电视剧,那只是编剧的想象力和变成银子的载体”了。
至于王宝强在士兵突击后,变成“黄毛”也到新鲜;倒是徐峥由《李卫当官》开始,千层不变的仍是戏剧演员的角色。按照《泰囧》片中王宝强与徐峥在电梯间里研究泰国人妖,调戏女人,被骂“傻逼”的逻辑,其实,现实中的“傻逼”有时候骂起来却是个中性词,集结原因在于有些片断它太真实了。抑或正是由于一些片断的过于真实,这才被仲呈祥在借以批评“乡爱”时,称其描写过于表面,并不能真正的将农村的现状反应出来,充其量只能是反应农村生活的现实皮相,而没有将真正的实质呈现在观众面前。进而,他呼吁在座的所有导演在进行艺术创作中要遵从现实,从道德、从心出发,创造作品。
照实说,从不对娱乐新闻感兴趣的石川,在时间过去大半月后,重新想起援自齐鲁网的这条新闻,实际是还在仲呈祥的话“在座的所有导演在进行艺术创作中要遵从现实,从道德、从心出发,创造作品”中提到的“皮相”与“实质”的问题。演员演戏当然演“皮相”了,而“实质”的问题,却在作品上。
若干年来,纯文学的东西,日渐衰败,早已成为不争事实。文学杂志为适应市场,有的也早变得花绿胡哨,不知所云了。偶尔出来个把优秀的作家,也不忘了到瑞士领奖时,还穿上了燕尾装。在民间培养文学,记载历史的地盘也是这样的,许多古老建筑,乡村民情,早被高楼大厦与商业住宅所取代。偶尔出来个恢复古城“记载”的原山西大同市长耿彦波,还被批是想把大同带“回到明朝”,甚至还给戴上了“造城市长”的帽子。
山峦与古刹,虽说并不一样,但最可怜的要属华西村,其因1:1复制故宫、天安门、美国国会大厦、长城等,被批“财大气粗”,被骂“财家仔”。岂不知,华西之举实际是打破了中国城市的千篇一律。在中国大小城市,楼都是一样的,算不算复制?批评人士从不去过问,倒是华西村别出心裁,不说其令人赏心悦目,让人耳目一新,成为了他们的攻击对象。
虽说提及这些只是话外音,但倘若像一位给英国融时报撰稿的作者白云所言,“你躺在沙发上遥控器从上翻到下,又从下翻到上,秃脑门的穿越剧余温还在,四爷和八爷暂时歇业,抗战的主旋律魅力不减。家庭伦理剧,演完了小夫妻,开始涉及婆媳,军旅题材和谍战系列除了许三多将光棍进行到底,总也要有个爱情关系。”抑或就是一种悲剧了。
撰稿者直言,日本被编剧定格在永恒的敌人身份。抗战的主题什么时候都不会过气。攘外和安内同时进行。浅灰色的八路军装,里面的衬衣一定是白色,来突显战争期间的艰苦导致的肮脏无法清洗。国军的神清气爽和硬挺制服配着白色手套,所以对下属一定喊弟兄们,而八路军必定要喊兄弟。这个微妙的前后顺序,想必编辑深谙其道而不语。
于是,炮火纷飞,衬衣污渍,唯独女演员精致妆容后白皙的脸蛋,一丝不苟的头发,和剧情环境形成鲜明对比。爱情的主题从诗经时代就有,杂糅进手榴弹可以轰炸下盘旋的飞机,几个胆子大的伙计三八大盖儿加俩手雷可以干掉一个炮楼或者火药库的传奇剧情。战斗英雄们都是猫,九条命,在如雨的子弹中,可以健步如飞,而敌方士兵,用实际行动演绎着传说中的炮灰。清史在被戏说了几轮之后,开始被穿越。伟大的编剧向清朝输送了各种奇怪的现代人,最倒霉的是雍正,被穿越的女子玩弄得活来死去。好端端的王朝,如此说来,真真应了红颜祸水,兄弟阋于墙。
呵,小宫女随意出入各个别院,好像腰上挂了一块腰牌,上写“有来有去”,大清的典章制度被化骨散吃了。堂堂大清朝的丫鬟,每年总得发两身套装吧,制片人太抠门,剧情好几年,服装却没有四季。职场小说红火了一阵子,也推动了职场电视剧,从杜拉拉到浮沉,结果是平平淡淡才是真。家庭伦理剧崛起,从蜗居到婆媳大战,应了中国人的心事:房子房子还是房子。切中要害的关键,并不在于唱响了多少人苦逼的买房悲歌,而是过程中,权变钱、婚外恋带来的刺激。房子那点事,还真没什么调动人的情绪。问为什么?因为穷的掉渣的俩80后孩子,用着爱疯和ipad,每天大把的时间腻着期期艾艾,这是武侠小说里不带银子就可以行侠仗义谈情说爱的大侠么。
于是,反反复复一再重拍的武侠剧和名著,绝对实现了与时俱进。只是拍来拍去好像都练了葵花宝典。武功已经脱离了地球引力,服装比巴黎时装周还要个性淋漓。烟熏妆都不叫什么事儿了,总有几个造型让你想到惊悚这词。怀念啊,上世纪的古装剧里白衣飘飘的女主角,睡梦里都恨不得自己变成那个样子,当然那都已是回忆。
呵,一部《潜伏》,火了小眼孙和大嘴姚,然后各种谍战纷至沓来。敌方的工作人员,都撞猪上了,眼睁睁看着我方人员从眼皮子底下消失,那时候还没有魔法棒,不能挥一下就无影无踪呢,于是这么考验人类智商和眼力的电视剧就轰隆隆出炉了。都市剧,这几年也不少,没几个像当年那部《渴望》让人跟着笑了哭,哭了笑。屌丝男总会冒出个款爹,在追逐爱情的道路上,颠覆就算了,简直就是狗血。女主角负气离开,动不动就去巴黎,按照平均工资,机票钱也得挣俩月吧?住酒店,消费的可都是欧元,主角家里有个提款机?
然而,高于生活的艺术太高了,高得无可企及,高得触摸不到,又高得不像这个地球上的人类。其言,我们从电视剧里很难找到吃驴肉火烧、吃麻辣串的生活相匹配的自己,找不到挤公交车、在出租房大战小强的杯具自己。在近现代史的框架里,三分爱情咖喱、三分人际椒盐、三分伦理葱花、一分植入广告,帅哥靓女们用排列组合的数学公式,填满了电视机的方寸空间。
呵,如此以来,真的还像白云所说:“我们看的不是电视剧,那只是编剧的想象力和变成银子的载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