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钟成了哑铃,“7.23”事故咋没改变铁老大的牛气
(2011-08-09 09:52:01)
标签:
中国包厢列车北京南站杂谈 |
分类: 新浪杂文 |
文/梁石川
昨天凌晨,清华大学人文社科院中国管理研究中心研究员孙虹钢在微博上曝料,称自己7日晚坐高铁从上海回北京时,车内乘警等人在包厢内抽烟,乘客发现后列车长、乘警都过来“道歉再道歉”。微博很快吸引了网友的注意,不少人纷纷表示:铁路部门就是牛,自己带头违反禁烟规定!(东方网8月9日消息)
“7.23” 甬温线动车“追尾”事故,并不遥远。它不仅震撼了中国,而且成为世界的谈资,更成为中国铁路发展上的一个耻辱。故而,有人说,虽然动车追尾的事故很可怕,但是道德撞车似乎更糟糕。这正应了中国的一句老话:“好了疤痕忘了疼”。
比如列车员、列车长、乘警、乘警长。他们是一趟列车上的管理者、执法者与监督者,是确保一趟列车开出后各种安全的保证。就拿禁烟来说,假如这些人,面对乘客违规抽烟,则鼻子不是鼻子,脸不是脸的;而自己呢?又耍“特权”,乐滋滋腾云驾雾,此时,对于普通人的意识则以为是:“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然而,这已经不是铁路部门的牛气问题,也是不是被乘客“活捉”的道歉与尴尬,而是拿乘客生命当儿戏,拿法律法规当泡踩。
“7.23”的亡灵,还在哭泣,多名伤者还并没有康复。然而从上海虹桥开往北京南站的列车上却发生了这样一幕:“我当时坐在G164次列车的3号车厢后部。3号车厢分为前后两部分,前边是观光座包厢,后边是我们的一等座。因为当时观光座包厢是空的,所以有3-4名男性乘警和列车员就在里面抽烟。当时观光座和一等座包厢之间的间隔门并没有全部关闭,有挺大的烟味飘出来。”一名接受媒体的乘客对记者说。他当时虽然曾从观光座包厢内走过,但没有留意到这件事,但后来3号包厢一等座前几排乘客就与一名女列车员争执了起来。乘客对有铁路工作人员在包厢内违反“禁烟”规定表示抗议,而女列车员对乘警、列车员吸烟的事情既不承认也不否认,只是一个劲儿地道歉。后来,一名乘警过来向乘客承认了自己在观光座包厢抽烟的事实。
“当时并不是他一个人抽烟,但只有他一个人过来面对我们。”该乘客表示,这位乘警自称已经57岁,他承认自己错了,违反了列车上的禁烟规定,向乘客们道歉。后来,G164的列车长和乘务长也过来道歉了。“这件事发生在晚上10点半到11点之间,乘客意见很大,和他们一直理论到11点20分列车到达北京,大约有40分钟的样子。”他表示,期间,那位当事的乘警因为不好意思几次离开3号包厢,后“可能想想不太好”又再回来,往返了2-3次左右。而列车长和乘务长则始终在向乘客道歉。
无独有偶,据称就在上述事件的前一天,同为上海虹桥开往北京南的G140列车上,也生过一起乘务员抽烟事件。戏剧性的结尾是一样的,据称事件同样以当事列车员向乘客道歉告终。
道歉算个屁,明知故犯才是真。正如一位乘客所言:“我就是觉得,这并不是一个偶发性的事件,体现了高铁工作人员自己对安全规定的置若罔闻。这是违反职业操守的行为,再严重一点说就是‘渎职’。在电气化铁路封闭列车上抽烟,万一着火了怎么办?”是呀,“万一着火了怎么办”?这个话题,沉重而久远,笔者想,不说地球人也明白。过去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一句话:“人民铁路,人民建”。但是报废一趟列车又要花掉多少纳税人的血汗钱,假如再加上社会成本,早已不是一个天文数字来形容的了。
据相关报道称,“7.23”事故原因还在调查中,9月中旬才会正式向外通报,而此时仅是用在伤亡者身上的花费的公帑已经不是一个小数目。虽说“救人为第一要务”,但是纳税人的钱绝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或者大风刮来的,最后为啥像掉在水里的树叶,没有一点儿响声。说这话的时候,并非是笔者没有同情心,而这起事故,原本与吹的“山响”的中国高铁的宣传广告不相符,因为这原本就是一起不应该发生的事故。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