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阳节没去陪伴老人,或已是迷失中的缺憾
标签:
董淑云济南老年公寓西京杂记养老院情感 |
分类: 新浪杂文 |
梁石川
不想说什么大道理,其实大家都明白。当一个人老了的时候,他们内心中的孤独不是一句话两句能说全的。人一旦老了,更多的时候,他们是想在儿女们那儿找到一些倾诉和安慰。那怕只是刹那的欢愉,也会给他们带来些许的喜悦。或许只有那时,他们才有一种成就感,从十月怀胎成为父母,一针一线,一点一滴,无不情系他们生命的延续。
只是有时候,我们还没有老,并不能理解老人心中的苦处。儿女们来了,父母乐的合不拢嘴,儿女走了,空巢里的老人即刻再次陷入另一种孤独。当然,这种孤独还伴随一些丧失感。他们也曾经年轻过,他们一生的奋斗,随着年龄的渐老,正悄悄地被社会人群所遗忘。
以前,我的父亲住在乡下,现在老人住进了城市,一个人住在一幢空犷的大房子里。计划晚上去陪老人的,因为一件琐事,给耽误了。刚巧手机又没有了电,连一个电话也没有打。早上醒来,总觉得不是那么会事。又回顾父亲的过去,心里一下子就打翻了五味瓶。母亲去世后,是父亲把我们姐弟六人从“吃屎”的孩子,一个个地培养成人。做为儿女总是找出种种借口,推掉了一种责任,一种义务,造成老人的伤心,这无异已经让人迷失了方向,连老人都不去照顾,白在瞎了那种“养儿防老”的古训。
父亲已经是七十岁的老人了,他剩余的时间中还有下一个七十年吗?不,笔者心际间似乎有些撕皮裂肉的疼痛。因为父亲的耳朵有些聋了,眼睛也花了,还有心脏病。想到这些笔者立马决定去看望老人,就在要出门准备关掉电脑时候,一条《打耳光、往嘴里塞毛巾 老人养老院里遭遇酷刑?》的新闻,像一个大巴掌猛地向笔者拍来。济南82岁老人董淑云“赤祼”的身体上,还有脖劲上的那道“伤痕”,让笔者的心境再次糟糕到极点。
据山东新闻网报道,82岁参加过抗战的“老革命”董淑云,被女儿乔女士送到济南一家老年公寓后,遭遇管理人员打耳光、往嘴里塞毛巾、卫生纸等“虐待”。据乔女士介绍,她母亲董淑云是一位“老八路”,两年前因脑出血造成偏瘫,和其他瘫痪病人不同的是她语言表达清楚。经医院治疗后,回家由家人和保姆照料护理。今年5月底,由于保姆农忙回家,只好先让自己偏瘫的母亲到老年公寓过渡一下。于是,她把她娘送到了细心选择的“风合家人”老年公寓。
于是,她在博客中写道,老人在家照顾期间没有褥疮,没有皮肤破溃,干净整洁,体重一直保持不变,用老人自己的话说,她是瘫痪病人里最幸福的一个。入住老年公寓后“炎热的夏天他们不给老人洗澡,不翻身,我去看望,发现老人后背长满了痱子,后来皮肤开始破溃”,乔女士表示老年公寓工作人员没有尽到应尽的责任:“在现场我分开老人的脚趾,发现指缝里泡得发白,很臭,可以佐证他们连照顾老人的基本需求都没做到。”
现在,乔女士已经把母亲接回了家,不过,老人的情绪一直不稳定:“几天来老母亲诉不尽的苦,我说你为什么原来不讲清楚,她说:‘我怕,他们说你和女儿乱讲我们就活埋你’。乔女士质疑,“我的母亲曾经是八路军老战士,她会骑马,会打枪,从来没怕过你死我活的战场,没怕过敌人,她居然怕养老院,怕护工。”
面对乔女士的说辞,济南风合家人老年公寓却说出了自己一番辩解。他们的一位负责人表示,老人长痱子后,老年公寓曾叫其家人将老人送去医院治疗,是其家人没及时送往医院才造成老人皮肤溃烂。老人得的是接触性皮炎,无法进行洗澡,但工作人员都会给老人擦拭身体。“老年公寓对老人的日常护理很周到,没有过错。”
话说到这儿,让笔者发起一股无名火。毋庸置疑,乔女士无论怎么抱怨那家早应该臭名昭著的所谓“风合家人”老年公寓,她自己都应该受到谴责。首先她在决定把自己的老娘,送到老公寓时,就已经存有私心了。所谓农忙时,保姆回了农村种收庄稼,仅仅是一种托词。人活在世上,父母在生下儿女,并把他们养大时,儿女是孩子;等人老了不能动了,老人又变回孩子,需要儿女的照顾,这种轮回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规律了。
不同的是,老人在年轻时,创造的财富,包括给儿女强壮的身体,足可以让自己的后半后无忧。西汉宫人贾佩兰在《西京杂记》中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或那女子只是在诵唱保健歌。不过,时代到了今日,或许有人觉得自己的生活负担在加重,抑或自己更需要个人的清静世界,此时就有人把自己的爹娘当作了的累赘,甚至“祸害”。亦以为自己是从石头缝里蹦出来,贵州“6.17”矿难中获救的矿工赵卫星在面对记者采访时称,“国情的不同,矿难也不一样......”
他在说这话的时候,显得十分地淡定。不过,此时笔者倒是觉得,与赵卫星口里的“国情不同”一样,中国的养老院亦也如此。因为“国情不同”,曾经的“八路军”战士,便在济南的“风合家人老年公寓”里遭遇了耳光,嘴巴里塞毛巾、卫生纸,并扬言:“告诉家人就将她‘活埋’的“虐待”。“直到警察来到我家,告诉她谁也不能再带你走,她才安定些”。
是的,在笔者闻听此言时,勃然大怒了,却也无可奈何。因此,博文一写完,笔者回头就对女儿说:“走,丫头,陪爸爸看你爷爷去!”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