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希望“中国乞丐第一村”摘掉头上的“污帽”

(2010-01-12 09:04:32)
标签:

乞丐

媒体记者

村民

李尕

小寨村

分类: 言论原创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在香港金庸武侠小说《射雕英雄传》、 《神雕侠侣》里的丐帮帮主洪七公正直、豪侠、重民族大义,得到江湖上人士的尊敬。一句撕作三份,鸡屁股给我,引的观众哈哈大笑。犹如《水浒》里的花和尚鲁智深出场一样,人叫绝。但是,影视剧总归是影视剧,它只是叫人取乐的一种形式。甘肃岷县小寨村,全村倾动,专门去城市里“讨饭”作为发家致富的手段。经新闻媒体报道,出了名,被外界扣上了“中国乞丐第一”的大帽子
希望“中国乞丐第一村”摘掉头上的“污帽”   111日的《中国青年》报道,这个有着两千多口人小村庄,60年代初期先是有人由于贫穷去讨饭后来,变成大多数村民都到外地乞讨,把不捞而获变成了成了一种时尚,一种赖依生存的“职业”。

 

近年来随着村民生活改善和受教育程度提高,立志要洗刷中国第一乞丐村坏名声。村子里的墙上到处写着别跪了,站起来的标语,提醒村民要有志气,从事正当职业谋生。

 

报道说,29年前一个阴冷的冬天,小寨村李尕猴带着7岁的儿子流浪成都街头。李尕猴抱着二胡,反复拉着从电视上学来的几首曲子,儿子则伸出冻红的小手,向行人乞讨。这是一个缩影。有媒体拼接出一幅图景,这个村庄八成至九成的农民像候鸟一样,在贫瘠的乡村和诸如济南、青岛、沈阳、南京等东部沿海发达城市之间季节性迁徙乞讨,夏天去北方,冬天下南方,悠然自得。希望“中国乞丐第一村”摘掉头上的“污帽”
    文中提到的
李尕猴要得最早,但没要下去”。原因很简单,是为了供儿子上学。随他所愿,若干年后,儿子真的考取了大学,而且是这个村有史以为唯一的一个大学生。正是李尕猴读书的儿子,还在读初中的时候,在校报上发表了一篇题为《致全乡中小学生的一封信——别跪了,小寨人,站起来》的文章。他这一举动,引发了一轮全国媒体对小寨村的报道热潮。

 

该报称,2001年开始,几乎每一年都有远道而来的媒体记者踏访小寨。媒体记者在小寨扎下了根,外界对于小寨的关注热度一直未能削减。2009年再次迎来小高峰。这一年,离小寨千里之外的济南市承办大运会赛事。一项针对流浪乞丐问题的专项治理由此展开,包括来自岷县的乞丐们被遣返回乡。 

 

中寨镇民政站站长杨维科在接受记者采访时 不是生活困难去讨要,而是认为讨要来得容易,背后有利益驱动。据他的观察,大致从1999年前后开始,小寨人外出讨要开始从讨要米面、馍馍、解决温饱向讨钱、谋利转变。进入21世纪,一些当地农民将外出讨要视作是快速致富的捷径,尽管,这种方法并不很光彩。

 

岷县民政局提供给记者的一份材料显示:由于发达地区和落后地区的贫富差距较大,加之讨要打工来钱快、不费力,致使一些群众产生了好逸恶劳思想,走上讨要的道路。久而久之,使个别群众的致富观念发生了扭曲,把外出讨要当成了脱贫致富的一种途径。更有甚者,抓住人们同情弱者的心理,利用妇女孩子行乞讨要传言说,当地有人乞讨讨出50多万元的财富神话。甚至有媒体披露,租孩子乞讨在当地已成为一种产业……

村里有人向记者叫屈,称那是“一颗老鼠屎,坏了一锅汤”。可是,无风不起浪,就是那位向记者叫屈的人,也讨过饭。这样以来,小寨村留给媒体记者一些遐想,就毫不奇怪了。该记者感叹道,小寨村很像曾经被妖魔化的河南人一样,要想洗掉这个污名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他做为一个理性的记录者,理性地看到了小寨村的变化和当地政府做出的努力,面对卑微的生命,心存悲悯,不会以猎奇者的心理去摧毁这个乡村的秩序。

 

不过,笔者以为,小寨村有人站出来辟谣这是一件好事情。因为这件事情并非是一件光彩的事,只有小寨村人人心里产生了自卑感。认识到劳动是最美丽的,只有靠劳动,创造出的果实,是最实在的。摘掉头上的污帽,堂堂正正去做一个劳动者。(文/梁石川)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