蕓 
台北的梁实秋故居,一片荒芜
台北师大夜市旁的云和街,一栋破败的日式房子静静伫立,与夜市的汹涌人潮形成强烈对比。若非去年一场大火烧毁不远处的同型房子,新闻误报“梁实秋故居遭祝融”,大家似乎忘了,这里曾住着五四新文学大师梁实秋。
据台湾联合新闻网消息,梁实秋在台师大任教17年,1952年到57年,皆住于这栋位于云和街一号的宿舍。这座「雅舍」荒废多年,一度沦为民众弃置垃圾的废墟,六年前才被台北市行为历史建筑。四年前台师大提出梁实秋故居修复计画,却迟未动工。台师大校长郭义雄表示,近期将发动募款修缮。
当年和梁实秋打笔战的鲁迅,在大陆却拥有四、五处故居。位于北京的鲁迅故居1950年即建成,是大陆首个作家博物馆,两度整修,很气派。

鲁迅故居在大陆是知名景点,不仅有博物馆,每个故居都维护得相当漂亮。
梁实秋故居的处境,反映台湾人对五四的漠然。文讯总编辑封德屏表示,解严前在政治的压抑下,五四人物淡出台湾人的记忆,「雅舍」沦为「垃圾场」。前年却有韩国书迷组团拜访林语堂、胡适故居,显见五四故居具「文化创意产业」潜质。
五四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1940年病逝香港,公祭时万人送行,移葬华人永远坟场后,逐渐被世人遗忘。
1978年,北大旧生捐款为蔡元培重作青云石碑;此后香港文人多次建议迁墓回北大,北大始终不闻不问。相较之下,台大的傅斯年校长何其幸运,1950年猝逝,葬于台大「傅园」,是传承台大精神最重要的纪念空间。园中「傅钟」每节下课钟响廿一声,因傅校长曾说:「一天只有廿一小时,剩余三小时是用来沉思的。」

林语堂在阳明山的故居,已成景点,平时也开放民众参观。
深受新文化运动启蒙的国学大师钱穆,筑素书楼于台北外双溪。1989年,高龄九六岁的钱穆,遭市议员质疑故居产权,二话不说马上搬家,却在同年八月一病不起。之后素书楼改建为纪念图书馆,2001年再改建成「名人故居」。

位于阳明山大道的林语堂故居,是「幽默大师」生前最后年定居台湾的住所。1976年林在港过世,灵柩迁回当前位置,转型为「林语堂先生纪念图书馆」。
胡适在中研院的故居维护完整,在这个屋子里,不知曾经激荡出多少领导台湾人文发展的思想。
1962年,胡适在中研院院长任内过世,同年中研院便将他在院中的住所改为纪念馆。胡适纪念馆是五四故居中保存最好的,其藏书每隔三年便会委托专家「熏蒸」,防止虫蛀。它也是最受欢迎的五四故居,每年参观人数超过千人
去往论坛浏览此文章,参与讨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