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下班高峰时间里地铁站台上的拥挤场面
我是每天乘坐地铁上下班,这样不仅免除了路上堵车时情绪的烦躁和耗费的时间以及汽油的费用,又能够保证自己顺利准时地到达公司。同时,这也符合当前国际和国内都大力提倡的节能减排的低碳生活模式,真是既经济又快捷还环保。因此,出门乘坐地铁在号称“首堵”的北京是一个相当不错的出行的交通选择。而且,生在北京长在北京的我是伴随着和见证了北京地铁的发展过程的。
记得在七十年代初,我小的时候看见沿长安街的马路边被挖开一条大沟,我还好奇地问父亲:“那是在干什麽呢?是在挖防空洞吗?”因为在那个年代里,人们正在积极地响应“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做着反修防修的充分准备。父亲却告诉我:“那是在修地铁,地铁就是在地底下跑的火车。”咦、火车还可以在地下跑呀、那得挖多深的坑啊?我对被称之为“地铁”的东西很是充满了好奇和期待。
终于有一天,地铁落成了。父亲带着我们全家凭着单位里发的参观券坐了一趟地铁。那时,地铁车厢是方方正正的、浅绿颜色的,里面的椅子还是横着一排一排的,不象现在都是竖排在车厢的两边,上下车很不方便。而且只有一条不太长的线路,从苹果园到大北窑,就是现在的1号线。
坐在隆隆作响的地铁车厢里,我和弟弟拼命地向车窗外张望,结果,除到了车站时可以看见明亮的站台外,其它时候就感觉就是在黑咕隆咚的隧道里摇晃地前行,没有什麽新鲜的,心里不免有点失望。
不久,地铁正式运营了,票价是两毛钱,现在听起来真是便宜到家了,可是当时坐地面上的公共汽车行驶同样的距离只需要五分钱或者一毛钱。所以,乘坐地铁在当时还是属于“高消费”的,那个时候人们出行还是骑自行车和坐公共汽车的多。
那个时候,地铁的车票还是两寸长短的白色小纸片,进站还有检票员坐在进站口的小玻璃阁子里验票收票。后来,又发展到地铁月票,由于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而改为限量供应,曾经有一段时间,地铁月票紧俏得被炒到千元以上,不象现在是刷卡进站。
到了八十年代中期,地铁又修建了环城的2号线。那时,我正和现在的妻谈恋爱,大冬天的、北京的西北风刮得呜呜地响。晚上也没有什麽地方去,于是,俩个人就相约着坐着新落成的环线地铁绕着北京市区“浪漫北京游”。这在以后也成为了妻嘲笑我“一贯的吝啬、抠门”的把柄之一。
从九十年代以后,北京的地铁发展也是越来越快,越来越现代化。西单站是北京地铁的第一座双层的、带商场的现代化地铁车站,它的落成曾经是北京城市建设的新闻。那时,我的父亲因病在医院住院治疗,我还安慰他说:“您好好地养病,等你出院了,我带您去参观西单的地铁站。”可是,这个愿望最终都未能实现。
随着北京地铁的快速建设发展,地铁交通已经成为了生活在北京的人们不可缺少的和息息相关的组成部分。
前些年的非典疫情也影响到北京乘坐地铁的人们纷纷地戴上了口罩。尽管医学专家们一再强调非典病毒不会靠空气传播,可是,在拥挤的地铁车厢里,人们还是把口鼻捂的严严实实的只露出两只眼睛,四下望去,还真有点怪怪的和恐怖的感觉,好象是世界的末日即将来临一般。
北京城市人口在迅速膨胀增长,据说现在北京的人口已经拥有1700万人之多,私家车也发展到了400万辆,再加上社会车辆,整个北京城市变得拥挤不堪。尤其是城市的交通问题也变得愈来愈严重和突出。尤其是在平时上下班的高峰时间里,整个北京市的城区就好象是一个巨大的停车场。
而北京的地铁虽然也快速地发展了若干条线路,可是依然赶不上市民出行的需求,我曾经去过一些国家,体验过当地的地铁交通。我们国家的地铁建设和规模与发达的日本、美国和欧洲城市相比较就好象是处在孕育阶段的婴儿一样,还是有很大的成长和发展的空间。
平日里的上班时刻,公司里经常能够听到同事嚷嚷道:“今天这地铁里那叫一个挤,我都快被挤成照片了!”尤其是在夏天,高温闷热,即使是头顶上的风扇呼呼地转,可是在人挤人的车厢里依然是无济于事。从车厢里出来时,人已经是大汗淋淋、衣服都贴在身上了。所以,有的乘客现在是宁可在站台上多等一会儿,也要坐有空调冷气的车厢。
最近,在微博上看到一则短信笑话,说是两个地铁的女乘客在车厢里聊天。甲说:“我上次坐地铁时因人群拥挤而流产了,乙听了后不以为然地说:“那算什麽啊!我上次坐地铁时被挤的怀孕了!”看着这条短信笑话,我会心地一笑,百姓的智慧与幽默,折射出目前北京地铁的拥挤状况。
地铁的建设发展和使用现状是北京这座城市的建设和发展的缩影。我有幸见证到它的发展历程,并享受着它所提供的便利交通。我也期待着北京的地铁交通能够建设得更加现代、更加安全和更加快捷。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