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文化 |
分类: 留学生活 |
闲来周末纽约咖啡馆一坐,身旁二位在华待过的老美聊天内容着实吸引了我这个一年回不了几次国的中国人:从挤公交到挤医院,从“二奶”到插队大婶,从高校教育理念差异到子女就业选择,从亲眼目睹打工者跳楼到自己跑去淘假名牌。各个话题紧跟国内时代潮流及关注焦点,颇像一个捧哏,一个逗哏的相声段子,耐人寻味。
通过对话了解到:
女:中年,40岁左右,丈夫工作需要,移居上海。后自己在上海某高校任职教书。有个女儿刚毕业,在纽约找了份工作。此番回美国放假探亲。
男:30岁不到,在英国读的本科,能讲一些简单中文。喜欢在中国各地旅游,目前工作居住在上海。
对话语录节选:
男的:我实在搞不懂,那些24、25岁的年轻姑娘们怎么在上海新天地一出手都买三四千美元的东西。他们也太有钱了
女的:当然了,他们有50多岁的男人们养她们呢。
男的:可能吧,不过即便在国外,中国旅行者也是一群你永远搞不懂的人。个个都出手阔气,跟抢似的。你看看我们这些人,我入美国海关填写所购买物品价值时,就写了30美元,就一个在中国买的假名牌包送人。
男的:我去过黄山一次,跟我朋友一起。人山人海不说,有几次我真觉得自己要被挤下山去了。完全没有秩序可言。
女的:平时挤地铁公交也好不哪儿去。那天我回家幸福地告诉我老公,我成功的挤赢了一个插队的中年男子。他一脸茫然地解读着我的“成就感”。在那儿,人们完全没有私人空间的概念,不会觉得互相应该尊重私人空间。
男的:可不是,那次我去登长城,自己去买票,站在唯一开放的售票口钱都还没有递给售票员,就见一大婶箭步跨到我旁边,手握百元大钞抢着说“这儿,四张票,赶紧的。”关键是,我瞅了瞅后面,除了我俩根本没有别人在抢,真不知道她着急什么。
女的:看来女士优先不是那儿都适用。
男的:你在上海教书的学生们大致多大?
女的:都是23岁左右的孩子
男的:感觉怎么样?
女的:是会让我吃惊不已的经历。有些看似显而易见的事儿,到了他们那儿怎么也说不通。比如,讲到从业道德时,我讲了案例。如果你是银行理财人员,手上掌握这客户投入理财的账户。这时,如果你急需调配一笔资金,你可以用客户的钱并保证不被发现,你会这样做吗?
男的:当然不能,这是偷盗行为。
女的:我当然想顺着这样讲,但是他们有些人告诉我,如果不被发现其实也可以冒这个险,反正也没什么损失。
男的:这要是万一被查出来是会处罚,给予罚金甚至就玩完了被开除的。他可以想其他办法,比如向经理申请贷款之类的。
女的:我对你的脱口而出的办法深表同意。这也是我最初设想的办法。但是,跟那些孩子交流,似乎很难达成这点简单的“共识”。我甚至有些气急败坏地说,听着,你们要是想进入跨国大公司,就应该了解职业操守的重要性,挪用客户钱财是绝对不可以的。
男的:看来你有很多“受教”
女的:对,其实还多孩子我问他们想干什么时,都没有什么太多的想法,缺乏独创性(originality),做一些他们父母认为他们应该做的事。
男的:你在中国有过过春节吗?
女的:跟我丈夫一起在上海过一次,不过真不是一个愉快的经历。
男的:怎么说?
女的:我们俩在街上逛了逛,发现有人在围观什么,听路旁的人讲,是一个在那儿打工的民工跳楼自杀了。你说大过年的我们见到这些,真是很伤心难过。好像是自己拿去赌,把钱输完了,没钱带回老家了。
男的:真是个难过的故事。
男的:你在中国的医疗保险怎么办呢?
女的:有几所大的全球性的医保公司,用着还不错。
男的:你有去过一般的中国医院吗?
女的:我很幸运,不用去。我有一个在上海生了两个孩子的美国朋友告诉我。要想在一般医院看病,一般中国老百姓都跟走迷宫似的,更别说我们这些外国人了。还是去私人医院比较放心。上海国际化程度比较高,所以还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