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诗人王令有一首短诗非常有名。
送春
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
这首诗的诗句“子规夜半犹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是众人皆知的名句。从现在的多数解读意见看,这两句诗句被解读为诗人的执著追求和对美好生活的乐观向往。因此,很多人都将这两句诗句,用于形容自己不会放弃和苦苦追求的执著信念。
但是,读了多篇古代诗文后,尤其是知道王令的身世和经历后,对这首诗歌的诗意解读却是可能会有不同的看法。
我们认为,王令的这首诗歌,风格并不是昂扬积极的风格,而是较为悲切的吟诵。
尤其是,我们把“不信东风唤不回”中的“信”字,解读为“按照时节守信、有节气规律”的字义,而不是像大多数人认为的是“相信”的字义。
因此,我们对这首诗歌的诗意看法,就与大多数的解读看法有所不同。
一、
我们知道,王令是家世贫寒而又人生多舛的短命才子。他的文学才华相当之高,受到王荆公的极力推崇,因此也被众人所认可。但是,他在不到而立之年就离世的短促人生里,写了很多诗文。点检之后,却是悲吟居多,罕有表达昂扬乐观风格的代表作品。
二、这首诗歌的题目为《送春》,就是诗人怀着难言的惆怅,送别美好的春天。这个题目,已经将诗意表达了出来。
暮春三月,春意将尽。尽管有一些残花凋落后还能再开,却已难以留住春天的脚步。
子规在夜半时分还在泣血啼叫,送暖的春风没有守信,却是已经唤不回来了。
三、子规啼叫,在古代诗歌当中有时表述春天即将结束的诗意。
我们来看辛稼轩的名作《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中的词句:
鹈鴂、杜鹃实两种,见《离骚补注》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王令和辛幼安都是宋代的诗人,难不成一个认为杜鹃声声,可以寓意为要把春天唤回;而另一个却认为“杜鹃声切”,就是“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在杜鹃啼声的寓意解读上,我们认可辛稼轩的看法。而且我们同样认为,王令诗歌写的杜鹃啼叫寓意的原意,也是认为杜鹃尽管啼叫不休,却也无力挽回春天就要归去苦恨芳菲都歇的事实。
四、“不信”,在这首诗里不是指的不相信,而是指的春风没有按照时令守信,因此春天将尽,无论子规如何悲鸣也已唤不回来了。
这里的“不信”,可以参看《吕氏春秋》和《新论·履信》对“不信”的阐释。
《吕氏春秋·贵信》篇写道:
天行不信,不能成岁;地行不信,草木不大。春之德风;风不信,其华不盛,华不盛,则果实不生。夏之德暑,暑不信,其土不肥,土不肥,则长遂不精。秋之德雨,雨不信,其谷不坚,谷不坚,则五种不成。冬之德寒,寒不信,其地不刚,地不刚,则冻闭不开。天地之大,四时之化,而犹不能以不信成物,又况乎人事?
【译文】天的运行不遵循规律,就不能形成岁时;地的运行不遵循规律,草木就不能长大。春天的特征是风,风不能按时到来,花就不能盛开,花不能盛开,那么果实就不能生长。夏天的特征是炎热,炎热不能按时到来,土地就不肥沃,土地不肥沃,那么植物生长成熟的情况就不好.秋天的特征是雨,雨不能按时降下,谷粒就不坚实饱满?谷粒不坚实饱满,那么五谷就不能成熟。冬天的特征是寒冷,寒冷不能按时到来,地冻得就不坚固,地冻得不坚固,那么就不能冻开裂缝。天地如此之大,四时如此变化,尚且不能以不遵循规律生成万物,更何况人事呢?
北周刘昼的《新论·履信》中写道:
故春之得风,风不信则花萼不茂;花萼不茂则发生之德废,夏之得炎,炎不信则草木不长;草小不长则长赢之德废。秋之得雨,雨不信则百谷不实;百谷不实则收成之德废。冬之得寒,寒不信则水土不坚;水土不坚则安静之德废。以天地之灵,气不信四时犹废,而况于人乎?
【译文】 所以春季时令顺应就会吹起温煦的春风,春风没有应时出现,就使得花瓣萼片不会茂盛;
花瓣萼片不会茂盛就滋生萌发的最佳状况废止; 夏季时令顺应就会炎热,炎热没有应时出现就草叶树木不会成长;
草叶树木不会成长就茁壮长发的最佳状况废止。秋季时令顺应就会降雨,降雨没有应时出现就多种谷物不会成熟;
多种谷物不会成熟就收割农作的最佳状况废止。冬季时令顺应就会寒冷,寒冷没有应时出现就水流土壤不会坚固;水流土壤不会坚固就安定平静的最佳状况废止。以天地之间的灵秀,气象该发生的没有应时发生一年四季就像废止,而更何况是人呢?
比较这两篇古文的论述,有阐释道理相近的地方,都是借著自然现象论述守信的重要性,其中又都写到了春天的“风不信”。
两篇古文说的“风不信”,都是指的温暖的春风没有如期而至,即不守信,违背了四季运行的规律。由于春风的“不守信”,导致草木花朵的凋落。
我们认为,这才可能是王令写这首小诗的本意,即春风的不守信(不能如期而至)导致春天的归去,暮春三月,残花堪怜。因此,尽管子规夜半犹在泣血而啼,毕竟春天已经唤不回来了。
王令的诗意,似乎另有深意,就是对当时的朝政之策和用人不公有所非议,但又不能明说。于是借着写景,暗示了自己的愤懑情感。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