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世纪五十年代是中苏关系友好的时期,苏联儿童文艺作品被翻译和介绍到中国,影响了中国许许多多的青少年。但是到了六十年代中苏在意识形态领域发生了激烈的交锋,苏联文艺作品的译介大量减少,以致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很少看过苏联的儿童文艺作品,后来出生的就更是如此。
我们小的时候看过一些苏联的儿童文艺作品,几十年过去了,依然记得较为清晰。其中印象较深的,有这样几部作品。
一、《铁木尔和他的队伍》
这是一部描写苏联卫国战争爆发前少年儿童生活的小说,五十年代在中国非常出名,出版过同名的连环画。
一个小女孩与她的姐姐接到爸爸打来的电报,让她们到一个别墅去度假。于是,十八岁的姐姐带着十三岁的妹妹就动身前往别墅。姐姐习惯了管教妹妹,而妹妹偏偏不服从姐姐的管教,两个女孩为此经常发生意见不合的冲突。妹妹负气不与姐姐一道行路,自己在途中迷路,冒失闯入另外一个别墅,因为困倦在沙发上睡着了。当她第二天醒来的时候,看到桌子上有一张纸条,署名是铁木尔。后来这个女孩就和这个显得神秘的铁木尔有了难舍难分的缘分,这些善良的少年伙伴帮了女孩很多的忙,后来这个女孩也加入了铁木尔的队伍,一起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孩子的好奇心,引发了不少误会和笑话,增加了故事的趣味性。
这部儿童文学作品写于战前,对当时的社会充满了美好的描绘,把儿童的幸福生活写得引人入胜,突出了儿童的正直善良乐于助人,在五十年代成为苏联儿童文学的代表作。可惜的是,作者在卫国战争中牺牲在战场上,就没有写出更多的儿童文学佳作。但是,盖达尔的名字在五十年代,还是被很多中国读者所熟悉。
二、《团的儿子》
这是一部描写战争时期一个流浪儿童被部队官兵收留和疼爱,最终这个孩子在战斗中机智勇敢立下功劳的故事。
在五十年代初,苏联著名电影《伊万的童年》还没有创作,因此《团的儿子》作为正面描写战争中的苏联少年的作品,受到中国读者和观众的好评。
但是,如果与《伊万的童年》做一个比较,两部同样都是描写战争中的少年参战题材的作品在风格和内涵上就有较大的差异。《团的儿子》因为创作较早,苏联在战争胜利的第二年就将其改编为电影,所以带有那个年代的鲜明特征。而《伊万的童年》创作要晚了一些年,苏联的社会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所以在艺术风格上敢于表现出与以往的作品有所不同的创新。
三、《短剑 ·
铜雀》(另译为《青铜鸟》)
苏联作家雷巴科夫是中国读者熟悉的作家,他写过多部有影响的小说。五十年代他的作品被译介到中国,却是以儿童文学作品为主的。
《短剑》描写了十月革命时期几个儿童参与了一起海底沉船坐标秘密的事件,他们见证了红军战胜白军的战斗,也发现和揭露了潜藏的敌人,终于从一所房屋的大钟中找到了藏宝的秘密。
《铜雀》也是描写儿童们与坏人做斗争的故事,只不过秘密是藏在一只青铜鸟之中。
雷巴科夫的这些儿童文学作品写于四十年代,受到当时时代的限制,只能写成主旋律一类的作品。而到后来,苏联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雷巴科夫写出了著名的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更加深入地描写了过去的那个时代发生的事情,风格与内涵自然与早期的儿童文学作品有着很大的差异。
我们小的时候,特别喜欢看电影《短剑》,情节惊险曲折,藏宝图的下落更是吸引着观众想要知道最终的结果。
四、《绿锁链》
这是一部描写战争时期一帮儿童协助反奸机构将潜藏在城内的德国间谍一网打尽的故事。根据这部小说拍摄的电影,也同样受到中国观众的喜爱。
孩子们发现了城里有潜伏的德国特务向天空发射绿色信号弹,为德国飞机轰炸指示目标的方位,于是主动搜寻潜伏特务。最终在苏联反特机构的指导下,成功地发现和擒获了德国间谍。
五、《从鸽子谷来的孩子们》
这部小说不是很出名,很多人当时没有注意这部描写十月革命时期海参崴一些孩子经历的作品。
这部作品对当时远东港口城市海参崴的孩子们在十月革命爆发后参加斗争为苏维埃而战的故事,写得较为生动传神。
苏联的儿童文艺作品,当时还有一些也译介到中国,例如描写战争结束后天才少年学习音乐成为音乐家的故事的电影《天职》。在苏联反特电影《最高的奖赏》中,马戏团的小丑也借着孩子喜欢马戏和小狗的原因,想方设法接近飞机设计师的家庭,想要窃取苏联最新飞机设计图的秘密。这些文艺作品在五十年代,都是中国少年读者或者观众所熟悉的。
当然,五十年代译介的苏联儿童文艺作品,都是主旋律风格的以歌颂正面人物为主的作品。而像电影《伊万的童年》、电影《日光灼人》(又译《毒日头》)和小说《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这样的后来的文艺作品的另类风格,当时还没有出现,这是时代的限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