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蘇軾的著名文章《後赤壁賦》,與《前赤壁賦》一道成為幾乎所有古代散文集如《古文觀止》必須收入的名作。於是,我們在讀古文的時候,當然也讀過蘇軾的這兩篇赤壁賦。
以往我們讀《後赤壁賦》的時候,對其中的一個字是這樣來誦讀的:
划然長嘯,草木震動,山鳴谷應,風起水湧。
其中對划然長嘯的“划”字,有的書中註解道,划然長嘯即高聲長嘯。“划”字有“裂”的意思,這裏形容長嘯的聲音。而且,我們多年以來也一直是這樣跟著理解划然長嘯的意思的。
到了我們年屆花甲,自己也寫了一些格律詩詞以後,翻看的古代詩文作品多了,卻對這個通行的理解有了疑惑。
首先,古代的詩文裏用“划然長嘯”的語句並不多見。
其次,與蘇軾同為宋代人而且年代比北宋的蘇軾要晚的南宋著名詞人黃昇在自己的詞作中,卻用了“刬然長嘯”的用法。
於是,對《後赤壁賦》裏究竟應該是“划然長嘯”還是“刬然長嘯”,就也產生了疑問。
刬字有削除、鏟除的語義,刬然長嘯顯然比划然長嘯更能表達《後赤壁賦》作者胸中的那股豪氣。
看看黃昇詞作中是如何用“刬然長嘯”的:
酹江月
夜涼
西風解事,為人間、洗盡三庚煩暑。一枕新涼宜客夢,飛入藕花深處。冰雪襟懷,琉璃世界,夜氣清如許。刬然長嘯,起來秋滿庭戶。
應笑楚客才高,蘭成愁悴,遺恨傳千古。作賦吟詩空自好,不值一杯秋露。淡月闌干,微雲河漢,耿耿天催曙。此情誰會,梧桐葉上疏雨。
這首詞同樣寫得大氣磅礴,充滿豪邁氣概,與《後赤壁賦》在風格上是契合的。
而同樣是宋代詞人的黃昇,偏偏用了“刬然長嘯”。
是他沒有讀過蘇軾的《後赤壁賦》嗎?顯然這是難以說得通的。至少,我們讀過《全宋詞》中黃昇詞作和了解一些黃昇生平的人,就是這樣理解的。
但是,元代的趙孟頫書寫的《後赤壁賦》,用的是繁體的“劃”字,而明顯與“刬”字不同。
不過還是應該讓今天學習古文的人知道,《後赤壁賦》中的“划然長嘯”,也有可能是“刬然長嘯”。這就提醒人們去比較,看看究竟哪個用法更為貼切一些。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