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联就是中华文化所独有的。大概在世界上,只有保留汉文化传统的国家才有用汉字书写对联的习惯,使用拼音文字的国家则无法用字母组成讲究平仄对仗的对联,而且还要竖着张贴、篆刻或者悬挂。
中国的对联随处可见,例如千家万户过年的时候贴出的红色春联,例如风景名胜的亭台楼阁往往有楹联,而按照中国的传统风俗,在设置灵堂的时候也常常悬挂悼念逝者的挽联。
挽联的悬挂向来有一个约定俗成的顺序,就是上联悬挂在右侧,而下联悬挂在左侧,自古以来都是如此的。因为古代以右为上,而且汉字的书写在古代是自右而左,所以古代的对联无论是春联还是楹联,都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的,尚未见过有相反的例子。因此,直到今天的灵堂布置,也多是按照传统的做法,将挽联的上联悬挂在右侧,而把下联悬挂在左侧。
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对联上方的横幅、横批或者匾额名称上的汉字,古今的书写顺序却是不同的。因此,也就影响到了对联悬挂、张贴或者篆刻的顺序。
古代的对联楹联,如果上方有文字的横批、匾额名称等等,一定是自右向左书写的。与之相对应的,自然也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而到了现代,对联上方的横幅、横批或者匾额名称经常按照现代的书写习惯,是从左到右写成的。这样,就对两边的对联悬挂、篆刻或者张贴顺序提出了问题,到底是上联在右,还是上联在左呢?
一般来说,如果横幅、横批或者匾额的汉字是从左到右写的,那么对联的顺序就要更改一下,把上联改在了左侧,而把下联改在了右侧,以与横幅、横批或者匾额的书写顺序相对应。如果反过来,明明横幅、横批或者匾额的汉字是从左到右写成的,非要坚持对联的上联在右而下联在左,就让人觉得有些别扭了。
谓予不信,请看事实。
看看新闻媒体里报道的名人追悼会的灵堂布置照片,一般在灵堂的中间位置都会挂上“沉痛悼念”一类文字的大幅横幅,而且这个横幅上的文字内容是从左到右书写的。而在横幅的两侧,有的悬挂有挽联。挽联的悬挂顺序,有着较大的不同。多数灵堂的挽联悬挂顺序,还是按照传统的上联在右下联在左的挂法。如果不看挽联中间的横幅文字书写顺序,这本来是无错的。但是,偏偏挽联中间的大幅横幅上醒目的悼念文字是从左到右书写的。而把大幅横幅上的文字书写顺序和挽联的悬挂顺序放到一起来看,就知道这里的尴尬与无奈了。
很多人也知道这个道理,但是自古的挽联都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因此谁都不愿轻易改动,以免被人质疑嘲笑。
但是,自古对联上方的横幅文字书写顺序是自右而左,却被很多人忘记了。
至今大概只有港台地区和一些坚守传统文化习惯的家庭,还把灵堂挽联上方的横幅文字自右向左排列,一般的灵堂布置却多是把大幅横幅上的悼念文字按照从左到右的顺序排列。
这种尴尬与无奈的挽联悬挂顺序,反映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交融时的矛盾现象。大家都明白这个理儿,却都不想对此加以改动,于是许多名人的灵堂布置也依然是悼念文字的横幅从左到右书写,而挽联的悬挂顺序却是上联在右下联在左。
看看三位名人灵堂的布置:
孙中山先生灵堂上方的横幅“有志竟成”四个字,是从右到左排列的,所以挽联中“革命尚未成功”的上联挂在右侧,“同志仍需努力”的下联挂在左侧。
张自忠将军灵堂的横幅“气壮山河”自右向左书写

新中国成立后为杨虎城将军设置的灵堂,“浩气常存”四个大字也是自右向左写的
私意以为,如果坚持传统文化的习惯,灵堂上的横幅文字就应当是从右向左书写的。而如果按照现代的书写习惯,“沉痛悼念”一类的悼念文字横幅也完全可以从左到右写。但是,如果悼念横幅上的文字是从左到右书写的,那么对灵堂两侧的挽联悬挂顺序似应加以调整,以与横幅上的文字书写顺序相协调。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