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十九岁的短暂生命与永恒的青春光焰

(2015-07-07 13:18:53)
标签:

苏联军事文艺

分类: 文艺评论

       

十九岁的短暂生命与永恒的青春光焰

十九岁的短暂生命与永恒的青春光焰
十九岁的短暂生命与永恒的青春光焰

十九岁的短暂生命与永恒的青春光焰十九岁的短暂生命与永恒的青春光焰
十九岁的短暂生命与永恒的青春光焰
十九岁的短暂生命与永恒的青春光焰

十九岁的短暂生命与永恒的青春光焰十九岁的短暂生命与永恒的青春光焰
十九岁的短暂生命与永恒的青春光焰

十九岁的短暂生命与永恒的青春光焰十九岁的短暂生命与永恒的青春光焰十九岁的短暂生命与永恒的青春光焰十九岁的短暂生命与永恒的青春光焰    
    看苏联电影《士兵之歌》,总是由主人公十九岁的士兵阿辽沙,想起另一部苏联军事文学名作《永远十九岁》中也是十九岁的主人公中尉军官特列季亚科夫。
    当战争降临之后,无数青春年华的年轻人离开了家乡奔赴战场,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和勇敢无畏阻挡了侵略者的疯狂进犯,保卫了自己的家乡和祖国。十九岁,按照现在的看法,是尚未到达弱冠之年的年龄,而许多年方十九岁的年轻人就在战争中英勇献身了,他们用短暂的生命谱写了英雄主义和爱国主义的高昂颂歌,他们的青春在保卫祖国建树的功勋中成为了永恒。
    在电影《士兵之歌》中,19岁的通讯兵阿辽沙因为用反坦克枪击毁了德军的两辆坦克,而受到将军亲自授勋的嘉奖。但阿廖沙请求将军不必为他授奖,只希望给他几天假回家探望一次母亲并获得了批准,于是阿廖沙踏上了为期只有六天的归家旅程。途中,阿廖沙邂逅了失去一条腿的伤残复员军人,帮他提着行李,陪他回到家乡的车站,让他见到了依然忠贞爱情等待着他的妻子,解除了他所有的顾虑。后来,阿辽沙在军列车厢里遇到一个天真无邪的少女舒拉,两人在交往中有了感情,但是舒拉自称有了未婚夫,纯洁的阿辽沙便信以为真。然后,他们一起去看望一位士兵的妻子,却发现她已经与别人同居了,于是就带着那位士兵委托转交的礼物两块香皂去看望了士兵的老父亲,并且编出了一些夸赞他儿子的话语,让病重的老人得以放心。终于舒拉到了要去的车站,在两人告别时,舒拉才说出她开始说的有未婚夫的话是编造的假话,但是阿辽沙只是与她依依惜别,相约之后通信,并未向她表白心里的爱情。阿辽沙乘坐的火车被敌机轰炸途中受阻,他因为参加救助车上的难民,又耽搁了不少时间。当阿辽沙终于回到家时,只来得及和母亲在田边路上说了几句话,就立即返回了前线。可这一去,阿辽沙就再也没有回来。他的母亲在战后经常独自一人去路边眺望着远方,想起儿子的往事…… 

    十九岁的短暂生命与永恒的青春光焰

    巴克拉诺夫的中篇小说《永远十九岁》,也写到了一个十九岁的年轻军人。

    十九岁的特列季亚科夫中尉第一次参加战斗就负了伤,不得不离开前线回后方治疗。在医院养伤期间,他结识了护士萨莎,两人互相爱慕。伤愈之后,他告别女友重返前线。小说描写了他往返于前线后方之间的一幅幅战地日常生活画面:赴后方医院途中,他宁愿步行,也要把自己乘坐的马车让给伤势更重的战友;在车站他把自己刚领到的伤员面包,分给一个饥肠辘辘的姑娘吃;他敢于厉声斥责玩弄女性的军官;在后方,他为生活无依无靠的母女解决烧柴的困难……不幸的是,他在战场上又第二次负伤,在再次返回后方的途中,被流弹击中而牺牲。

   作者对于这部作品的构思始于多年以前,当时正在拍摄依据他的中篇小说《一寸土》改编的电影。扮成战士的演员在掘壕堑,在挖开的战壕里作者发现了一具青年军官的遗骸,多年来他一直苦苦思索:“这个无名军官是谁?”作为一个幸存者和无名军官同龄的人,他决心试图以对主人公19岁的中尉特列季亚科夫短暂而平凡的一生的追述,来再现战争中这一代人的命运和他们的内心世界。

    特列季亚科夫战前的命运是不幸的,父亲的无辜被捕,给他和他的母亲及年幼的妹妹带来了厄运。但战争伊始,在年龄还不够征兵的情况下,就主动报名上了前线。他并没有在战争中建树丰功伟绩,而只是象干千万万普通战士那样尽到了一个军人的职责。他负伤后两次重返前线,最后一次则带着对胜利和美好生活的憧憬,无声地长眠在远离家乡的乌克兰大地上。

    有评论说,作家在这部中篇小说中,是通过对战争日常生活细节(战斗、负伤、住院、感情等等)和主人公在各种环境中的心理状态及感受细致入微、朴实无华的真实描写,塑造了一个善良、正直、富于同情心和自我牺牲精神的年青中尉形象。在人生的旅途上,他似乎刚刚起步,便抵达了终点。但是,他十九岁的短暂生命,却是永恒的。

    这两部苏联军事文艺作品,主人公都是十九岁的年轻军人,都是作战勇敢忠诚善良的官兵,都是还未来得及感受美好的爱情,就永远牺牲在了战场上。但是,他们的形象与性格是那么的鲜明,让人读了看了之后难以忘记,并被深深地打动。这些文艺作品的确如实地写了战争的无情与残酷,也写了军队内部和社会上存在的不良现象,从而更加突出了年轻士兵的善良与忠诚。他们无私无畏,为了祖国和家乡不惜出生入死,用青春的年华谱写了英雄的赞歌。尽管有人说这些写实作品让人太过伤感,而且突出了战争的残酷无情,但是越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主人公的性格和形象就越突出。 

         军人不是天生的,军人也有自己的爱恋和温情。但是,当战争的阴云没有散去,当祖国处于危急之中,年轻的士兵就会舍生忘死地投入战斗,为了家乡的亲人,为了祖国的大地不被侵略者践踏。军事文艺作品敢于描写战争的残酷和牺牲,就更加让人知道军人的奉献与功勋,更加珍惜用生命换来的和平。永远记住那些十九岁就战死疆场的士兵,缅怀他们的功勋和贡献,这是军事文艺作品应当从正面给予人们的艺术感染与启迪。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