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春宵秋夜总梦残——周邦彦词《拜星月慢》赏析

(2013-12-27 18:46:46)
标签:

周邦彦

拜星月慢

分类: 文艺评论

     春宵秋夜总梦残——周邦彦词《拜星月慢》赏析春宵秋夜总梦残——周邦彦词《拜星月慢》赏析

    在宋代燦若星河的眾多詞人中,周邦彥無論是作品的名氣還是在文學史上的地位,都不是頂尖的。他的作品多是描寫男女相戀情意纏綿,題材較為狹窄,有纏綿非惻的兒女情長,可缺乏對社會生活的深刻反映,也沒有憂國憂民志在天下的豪情壯志,因此比不上蘇辛豪放詞作的大氣磅礴。但是,除了詞作的題材和風格外,如果只看填詞的技法和詞作的結構設計,周邦彥的詞卻是幾乎無人可以相比的。

    精通音樂韻律的周邦彥,在填詞上也是獨具匠心。他把一些藝術創作的手法用於詞的結構設計,使得寫出來的詞不但文字精美,而且構思精妙,在結構上用心獨到,產生意境蘊藉的效果,因此讀來耐人尋味。如果仔細讀讀周邦彥的詞,品味他的用心機巧,能夠讓人為他的匠心獨運和別出心裁所折服,由此也產生欣賞精妙詞作的感受。

   《拜星月慢》是周邦彥的一首詞,那個時候詞人填詞多是只寫詞牌而沒有名稱,因此只能以詞牌來代替詞作的名稱。在這首《拜星月慢》中,可以看出周邦彥填詞的寫作手法和結構設計,從而對他的詞作有更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拜星月慢  

  夜色催更,清塵收露,小曲幽坊月暗。竹檻燈窗,識秋娘庭院。笑相遇,似覺瓊枝玉樹相倚,暖日明霞光爛。水盼蘭情,總平生稀見。

   畫圖中、舊識春風面。誰知道、自到瑤臺畔,眷戀雨潤雲溫,苦驚風吹散。念荒寒寄宿無人館,重門閉、敗壁秋蟲嘆。怎奈向、一縷相思,隔溪山不斷。

 

    這首詞是以一位外出遊歷天下的男子的口吻,寫出他的纏綿情感和起伏心潮。

    上片寫到這位男子與他心儀的女子相見的過程。

    在一個黑暗的良宵,夜色催發了打更的鼓聲,清塵收盡了夜裏凝落的露水,歌姬倡家所居的庭院被幽暗的月色籠罩著。在黑夜中,美人居住的房子闌幹外竹影婆娑,如幻如夢的燈光映照著綺麗的軒窗,冶遊的男子就是在這樣的氛圍中來到了美人的房中。美人見到男子嫣然一笑,使得慕名而來的男子感到如臨仙境。他似乎覺得美人如瓊枝玉樹相倚,是那般的明潔靚麗,而美人的神采猶如暖日明霞光爛,又是那樣的光彩照人。美人眼神流盼媚若秋水,而嫻雅神態又是人靜如蘭。歇拍寫到,總之這位美人使男子感到她像平生稀見的天仙一般的美好。

    過片化用了杜甫的詩句“畫圖省識春風面”。老杜的詩句是歌詠的王昭君的事跡,而在這裏詞人點化杜詩所寫,是敘述這位男子早就聽說過這位美人的芳名,或許還看過這位聞名遐邇的美人的圖畫。因此,良宵相遇,多日傾慕,心中自然是無比的快樂和陶醉。但是,誰知道好夢難圓,就當男子以為身臨瑤臺,沈醉和眷戀與美人雨潤雲溫的時候,卻出現了意外,驚風吹散了溫柔鄉裏的綺夢,使得男子痛感相思與離別之苦。

    下片寫到這裏,突然筆鋒一轉,寫到了如今身處荒郊孤寂的驛館的情景。這位男子獨自寄宿在荒寒的驛館中,關閉在重重門戶之中,屋裏頹壞的墻壁中秋蟲在不解人意地吟唱著,更加重了淒涼孤獨的氣氛。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中,這位無奈而又哀怨的男子,遠隔千山萬水,卻依然產生了對那位曾經壹親芳澤的美人的相思縷縷。

    如果從思想性來說,周邦彥的這首詞的確是格調不高。不過是描寫出外遊歷的公子哥兒或者讀書人,去了章臺路上的花街柳巷,與美人有過短暫的溫柔親昵,然後卻因沒有寫出的原因,例如所帶的錢財都在青樓中花得精光,因此被無情的只認錢財的老鴇趕出了門外,被迫與美人分別。等到人窮路遙,在回鄉的路上住進荒寒郊外的破舊驛館,卻在淒涼和孤獨中深夜不寐,依舊回味著當時的綺夢,沈醉在沒有希望的對美人的相思之中。

    但是如果不計思想性,只看藝術性,那麽周邦彥的這首詞就是很有看頭的。

    一、時空變換

    詞的上片和下片的頭幾句,都是寫的男子在城中青樓的經歷和感覺。而到了“念荒寒”,讀者才知道前面的那麽多詞句原來都是追思回憶,而從“念荒寒”開始,則是時空轉換了,從當年城中繁華街巷的溫柔鄉來到了如今荒郊野外的偏僻破舊驛館之中。

    二、場景對比

    詞中用了很多詞句,細膩地描寫了兩個截然不同的場景。

    第一個場景,是繁華城區的青樓柳巷。月暗竹動,更鼓聲聲,燈光映窗,美人如仙,直接營造出花街柳巷中的溫柔醉鄉的氛圍,襯托出男主人公不惜千金滿足渴望已久的對美人傾慕相見的心境和感覺。從黑夜月光的昏暗到軒窗燈光的朦朧,寫出了光線的色彩變幻。而夜裏的更鼓聲聲,除了通過聲音描寫來刻劃氛圍外,還暗示著良宵苦短的無奈與可貴。

    第二個場景,則是荒郊野外的頹敗驛館。空屋淒涼,秋蟲吟唱,殘燈如豆,分外孤獨。男子大概是錢財耗盡,沒有能力再在溫柔鄉中與美人長相廝守,只好獨自踽踽離去。如今,在破舊的驛館小屋中,依靠著留在腦海裏的回憶,回味著當時溫柔鄉中的美好情景,抒發著對美人的壹縷相思。

    三、寫作手法

    周邦彥在這首詞裏,就像他在《夜飛鶴》裏描寫一位男子夜裏到津渡為情人送別然後獨自騎馬歸去並在很久以後來到原先情人幽會的地點抒發幽情一樣,再一次使用了類似後來的電影裏蒙太奇般的手法,用一個個閃回的鏡頭倒敘了從前的溫柔鄉中艷遇,再回到當前的淒涼孤寂獨處驛館,從而給讀者產生了強烈的印象。而且,男主人公的長篇回憶,就像現代作品如《魂斷藍橋》、《情人》和《廊橋遺夢》裏的情節,有些接近現代作品中意識流的表現方式,突出了前後兩個截然不同的場景的明顯對比,從而更加形象地表現了男主人公的心境感悟與情感抒發。

    中國古代的男女相思相戀題材的文學作品,很多按照今天的社會習俗和道德標準衡量,都是不被認可的。例如,司馬相如琴挑新寡的美人卓文君,然後兩人私奔出走。再如,《西廂記》裏張生崔鶯鶯未經媒妁之言父母之準,就瞞過老夫人私相幽會的行為。但是,這些帶有浪漫傳奇色彩的作品卻打動了歷代無數的讀者,並且得以流傳千古。因為這些作品反映了人的本性和對愛情的美好追求,所以不能簡單地給這些作品貼上道德的標簽,而欣賞的應該是情節的曲折與情感的純真,感悟從古至今人的情感的表達與追求。周邦彥的作品也是這樣,就算寫的題材不符合今天的人們的道德判斷,但是他的詞作的確在藝術性上有很高的造詣,結構精巧,用心縝密,文字精美,從而給人美的感受。如果有哪位道學先生罔顧這個事實,只知從道德一個標準去讀他的詞作,那就大煞風景了。

    周濟在《宋四家詞選》中對周邦彥的這首詞有過評點:“全是追思,卻純用實用。但讀前闋,幾疑是賦也。換頭再為加倍跌宕之。他人萬萬無此力量。”應該說,周濟的評點是有眼光的。

    周邦彥填詞所用的藝術風格和創作手法,今天依然可以借鑒。而且他在那麽早的年代裏,就使用了如此復雜而機巧的藝術手法,的確是讓人驚嘆不已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