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七十年代的一次紧急搜捕行动

(2012-09-04 00:50:42)
分类: 往事与回忆

       

      

七十年代的一次紧急搜捕行动七十年代的一次紧急搜捕行动七十年代的一次紧急搜捕行动

       七十年代初,余应征入伍,被送到金门岛对面的大嶝岛服役。于是,几年间天天听金门岛大喇叭声声宣传,时常看到金门岛打过来的炮弹落地散开的传单。当时,部队以正面教育为主,反复教育士兵要警惕敌人的反动宣传,不能相信敌人的鬼话。而且,战士们对金门岛的宣传听得久了,耳朵长茧,置若罔闻,没有人因为受到敌方宣传的影响背叛自己的军队。在余服役那几年,三岛未有发生过一起本团的士兵下海投敌的事情。

    不过,前线海岛部队对下海投敌还是防范较严的。当时,部队的人员进岛都有人接,地方上的船只搭载人员上岛也要严格盘查。岛上的民兵组织得很严密,持有武器与部队一起站岗巡逻,一旦有事军民联防立即出动。

    有一次,团里的一个干部探家归来,等船上岛的时候闲得无聊,和几个老百姓的孩子开起了玩笑,说只要说出岛上部队的事情就给糖吃。结果,几个孩子立即回去报告了家长,随即向部队反映,然后根据线索展开了查找。那个开玩笑的部队干部被查到了,受到了严肃的批评,这也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当时地方群众的警惕性之高。 

    俗话说,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部队是军事组织,入伍时要严格审查应征者的政治背景和家庭情况,但是既便如此,也依然会有个别的败类在军中出现的。

    七十年代中期的一天,一个大嶝岛的老百姓驾船上岛,一个当兵的坐了他的船一同上岛。开始的时候船老大以为是驻岛部队的战士并未留意,但是那个当兵的拿出价钱较高的香烟请他抽,然后打听岛上部队的情况。这个船老大感觉不对劲,战士那点津贴费,很少有抽这么贵的香烟的,况且这个当兵的不是驻岛部队的。于是,上岛后他就向部队做了反映。

    接着,军区的紧急通报下来了。29军几个同乡战士因为对部队基层军官不满,被发现后严格批评处分,这几个老乡决定走上绝路,于是偷拿了部队的枪支结伴下海投敌。在大陆阻截的路上,抓到了其中的几个,但是一个带着一支手枪的首犯却漏网了。军区命令沿海岛屿部队立即开展巡查,不使这个军中叛徒逃到敌占岛。

    我那时在团卫生队当班长。接到团里命令,要求卫生队派人携带急救箱到搜捕部队参加巡逻后,卫生队长就让我跟着队里的一个军医去团里报到。我们背上急救药箱就匆匆上路了,一路看到全岛部队和民兵都出动了,战士们牵着高大的狼犬沿着海滩搜寻,下海的路被彻底封住了。29军保卫处长带人骑着摩托车沿着岛上公路巡逻,用报话机联络协调各路搜寻人员的行动。

    当天晚上,因为天色已黑,搜寻工作被迫暂时停止,准备第二天再全面搜遍全岛。我们也回了卫生队,第二天再去参加巡逻值勤。

    次日上午,我还是背着急救包,跟着军医去了团里,走到半路,听到远处传来枪声,摩托车队随即向那个响枪的方向驶去。当时我和那个军医各坐在一辆摩托车上,结果我坐的这辆摩托车率先接近了出事的地方。我跳下摩托车就跟着来接的战士向木麻黄树林里疾跑,一堆军人和民兵拿着枪围成一圈,地上躺着一个穿着旧军装的年轻人,腿部被子弹击中,脸都煞白了。当我背着急救包跑过去的时候,人群给我让开了道,领头的干部焦急地喊着“快抢救,不能让他死了!”

    虽然我早就学过包扎止血,也在手术室见过血肉横飞的伤员,但是从来没有独立处理过枪伤的伤员。当时就是一个想法,必须尽最大力让伤员活下来,以便审问口供。

    我检查了他的伤口,子弹打进了大腿,有骨折的迹象,但是最危险的不是骨折而是失血。于是,我拿出橡皮止血带,用三角巾垫着迅速给伤员上了止血带,然后用敷料包在伤口上,外面缠上了绷带。伤者疼痛地直哼哼,我们顾不上了,把他架到摩托车上,小心谨慎地开向卫生队。等到了卫生队,早已做好准备的军医们就让把伤者抬上手术台,然后做了伤口的相应外科处理。

    看到那个伤者活着进了病房,我才放下了悬着的心,我的现场急救工作就算完成了。

    29军保卫处的人立即在病房开始了审讯,随后用船把那个叛逃者押到了大陆。

    之后我们得知,这家伙是组织叛逃的主犯,发现被追捕后自己一个人带着一支手枪溜了,然后搭老百姓的船偷偷上了岛。他有一定的反搜捕经验,藏在了林中。福建有用石灰和泥垒砌坟茔的习惯,时间久了石灰松了坟茔就有裂口,这个叛逃者居然找到了一个裂口,钻进了一个旧坟茔,这样搜寻的民兵就没能找到。第二天他爬了出来,没有饭吃,想到地瓜地里挖地瓜,被人发现躲入木麻黄树林,当地民兵立功心切,不顾命令擅自开枪,幸亏打到腿上没有致命,而那个叛逃者拿的手枪却在射击时堵了膛,被军民抓住了。估计他的下场一定可悲,只是不知其详。

    类似这样的家丑是不能外扬的。当时我们都被要求不许外泄有人下海投敌的事情,以免被台军得知大肆宣传,有损我军声誉。其实,在那几年里,接到过几次通报有内部人叛逃,但是都没能到大嶝岛来。

    这样的事情在军队里毕竟是极少发生的,但是它却真的发生过。

    回想起现场处理那个伤者的事情,总是后怕那人会当场死掉。之后就再也没有进行过这样的伤口处理,那大概是最后一次包扎伤口的经历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