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临高山绝顶,古之志士即为所思所行。
在宋人王得臣(一说为柳公权)所作的文章《登莲花峰记》中,讲述了一个感人的奇异故事。
西岳华山北麓的兰若佛寺中,有个叫义海的僧人。初秋的一个暮色苍茫的傍晚,有个风格峻整麻衣芒履荷笠而来的游人,前来义海所在寺中投宿。
义海询问来者的姓名和到哪儿去。那个游人自报姓名叫王元冲,喜爱隐居避世,好奇为心,欲游遍名山大川,尽赏诸山名迹。已经游遍了东南的名山美景,只是闻说华山莲花峰风光秀异还未目睹,此次想要尽力登临一睹奇景。
义海听了大惊,连忙说道:“这座山峭拔若削,要是没有驭风凭云的本事,可是无法登临的。”王元冲微微一笑,从容说道:“您不要说天不可升,只怕没有登天的志向罢了。我已经到华山南侧的华阳川看过了,通往山上的路总还是有的,只是需要仔细寻找而已。”义海见此人登山的意志如此顽强,也被他的壮志所感染了,欣然同意了王元冲的见解。王元冲说:“我明天就动身登山,先到莲花峰下的山脚,然后按每一旬攀登五千仞计算,也足够攀上山顶了。当攀到山顶的时候,我就点火发出信号,那时候你去莲花峰北的桃林观看就是了。”
第二天,王元冲打开随身带来的行囊,从中取出了一个装药的瓦罐,还有取火的火镰,揣在怀内,随即踏上了登山的路程。义海送走了王元冲,把约好的日期和事项写在了寺里的墙壁上。
到了预计王元冲攀上莲花峰山顶的前一天,义海赶到桃林住下了。第二天天刚放亮,华山山色晴明,没有一片云彩,义海伫立远眺,没有多久就见莲花山顶突然升起一道白烟。义海知道王元冲登顶成功了,什么也没说就折回了寺庙。
两旬之后,王元冲从山上回到了寺庙。歇息之后,对义海讲述了自己攀登的惊险经历。他早已到华山脚下寻找了进山的小路,辗转到了莲花峰下,只休息了一宿,就开始了攀登。开始的时候虽然山势险峻,还可以落脚行走,累了就在石缝中歇息一下,晚上也是在石缝中睡眠。等到爬到了华山的三分之一处后,壁立群嶂,莓苔冷滑,石罅纵横,只放得下半只脚了。这个时候下了决心以誓死之志鼓起勇气向上攀登,不时遇上苔类植物石发垂下根茎,用手抓住石发的根茎依旧向上攀登。就这样又用了一旬时间,终于登上了莲花峰的山顶。
接着,王元冲向义海讲述了莲花峰顶的奇异景色。
山顶广约百亩,中间有个大池塘,也有数亩之大。池塘中盛开着鲜艳的荷花,浓碧鲜红。池塘四周长着巨桧乔松,肃立挺拔直向霄汉,还有许多不认识的奇花芳草。池塘旁边有个破碎了的铁船,触之即碎。
王元冲把山顶的奇异景色看个够了以后,拿出火镰,拖过地上的枯木朽株,点燃了发出一道白烟,让义海知道他已经到了山顶。然后,他沿着池塘边沿观赏荷花,想要取下数片荷叶,又一想不可亵渎灵境,只采取了数片已经落了的叶片,还有少许的铁船碎片,一并揣入怀中。他在莲花峰顶只住了一宿,就开始下山,而下山的险峻比上山时又增加了数倍。
王元冲把从莲花峰顶取得的莲叶和铁船的碎片赠给了义海,第二天背着行囊,又踏上了远行的路程,再也不知去向了。
这个故事写得如此奇异惊险,很能抓取人心。在以险峻著称的华山,竟然在宋代就产生过如此引人入胜的故事。尽管这个故事的真实性无法验证,可是就故事的本身而言,给历代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个心怀凌云壮志的奇士王元冲,坚毅果敢,胆大心细,游遍天下名山,尽览名胜古迹,从游历中寻找精神的寄托和意志的锤炼。他立志攀登莲花峰,不因险峻而放弃,但是又仔细观察,合理安排攀登路线和行程,不惧艰险,誓死登临,冒着随时丧生深山的危险,用了几旬的时间,终于攀登绝顶成功,领略了绝顶的无限风光。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和无高不可攀的精神,给人很深的触动。文章不仅描写了攀登险峰的艰辛和危险,而且还用浪漫的笔触书写了名山绝顶的奇丽景色。在那么高的山顶,竟然还有数亩盛开着荷花的池塘和数不尽的奇卉异木,甚至还有已经破碎了的铁船,真是让人不知真假浮想联翩。莲花峰莫非真的是以山顶的莲花命名的吗?而那艘已经破碎了的铁船是何代何人所造,又是怎样到了人迹罕至的华山绝顶的呢?文章把华山的自然的险峻挺拔和莲花峰顶绝美景色的超自然的浪漫遐想结合得如此完美,更衬托出王元冲的壮行精神和奇异经历,让人读了不禁拍案叫绝。
此文为余喜读之古代游记之一,多次重读,每每被其感染,故识之为念。
http://118.img.pp.sohu.com/images/blog/2007/7/11/23/12/1144ee22dd3.jpg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