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1970:風起青萍之末的時節(1)

(2009-11-22 13:33:55)
分类: 往事与回忆

      1970:風起青萍之末的時節(1)1970:風起青萍之末的時節(1)    1970:風起青萍之末的時節(1)

    在寒冷的嚴冬裏,送走了1969年,迎來了1970年的元旦。

    中央兩報一刊在1969年的最後一天發表了元旦社論《迎接偉大的七十年代》,用那個年代並不鮮見的豪言壯語,宣布了七十年代的到來。

    新的一年,對海校所有的幹部和家庭來說,都是一個重要的年份。

    1969年12月,海軍正式發布命令,撤銷了海軍通信學校的編制,重要的儀器設備和圖書資料等都運往其他保留下來的海軍院校,校舍營區則逐步移交給空軍第三航校,余下的人員聽候海軍的安置。

    從1969年起,海校的人員已經開始分流。有的調往海軍的其他部隊或者院校,有的轉業復員離開了海軍。但是,還有大批的人員尚未決定去向,要等待海軍後來的安排。校長已經公布了命令,調任海軍司令部某部部長,不過須待海校的人員大致安排妥當之後,方可赴京履新。

    從公布單位的撤銷命令之後,海校的人心已經散了,大家飛鳥各投林,都在盤算著自己今後的去向。而南十七的幹部中,只有少數的調往其他單位,大部分幹部還在聽候分配安置,而且有的幹部的所謂“問題”遲遲不能做出結論,因此只能等待後來的安排。

    1970年,是我們上中學後的第四個年頭。文革中縮減了學制,中學只上四年就要畢業了。而我們不想留在東北,甚至放棄了招工,一門心思就是想著去當兵。學校裏只剩下最後的一個學期,上不上課都無所謂了,反正也學不到什麽文化知識,於是我們就經常不去學校。

    白天,我們去市裏閑逛,買些食品回家。晚上,我們在一起聊天,高興了也出去看看晚場電影。當然,在那個年月裏,晚上外出我們都是成群結伴,而且暗藏武器。一般都是帶著鐵棍和銼刀改造的匕首,而春風偏好的卻是一把消防斧頭。自從在鐵北發生一場打鬥之後,當地的地癩已經不敢再招惹我們,就是看著我們頭戴軍帽,也不敢再生搶走的妄想。海校的孩子打架不要命,已經傳遍了附近的街道,而且我們註意了不再落單行走,使得地癩沒有機會可乘。

    偶爾我們也去飯館,但是點菜都很簡單,因為我們自己沒有經濟能力,花的是家長的錢。而更多的是,搞點酒菜在春風家裏聚會,大家痛飲暢談。

    我們有個最為要好的朋友,是錦州鐵路局的幹部子弟。雖然我們不是一個學校的,但是年紀相近,彼此來往極為密切,活動都是在一起的。我們有時也到紅軍樓或者鐵路局去串門,那裏有些家庭與海校的熟人過從甚密。

    街上的電影院,大部分時間都是放映《南征北戰》一類老掉牙的片子,而當放映阿爾巴尼亞影片的時候,大家都很來情緒,因為畢竟是難得一見的歐洲生活場景。阿爾巴尼亞的電影,在文革中的確是很受歡迎。《寧死不屈》中遊擊隊的領導人彈著吉他,唱起了歌曲:

    趕快上山吧勇士們,

    我們在春天加入遊擊隊,

    敵人的末日就要來臨,

    我們祖國就要獲得自由解放。

    街頭上就風靡了這首插曲,而且興起了學習吉他的熱潮。錦州的青少年把這部電影改名為“咋打不服”,暗喻是寧死不屈。  

    在另一部電影《地下遊擊隊》裏,遊擊隊員用蜂蜜塗在紙條上粘在玻璃上,然後一推玻璃就無聲地整體破碎了,也讓一些少年學了一回怎樣悄聲入室。

    在那個文化封閉的年月裏,這些普通的阿爾巴尼亞電影讓人們感受了八個樣板戲之外的異域文化。

    由於海校被撤銷了,剩下的所有的人似乎都成了一條線上拴著的螞蚱,以往的派性情緒大為減弱,由於文革造成的彼此的隔閡開始消除,人們之間的來往更頻繁更近乎了。以往幾年間由於參加不同派別的群眾組織而建起的藩籬開始拆除,海校以及南十七大院裏的人際關系出現了新的變化。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