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是一个已经逝去的遥远年代。
那是一段永不忘怀的生活经历。
那个年代,是20世纪60年代。
后面所要记述的往事,就发生在位于东北的锦州。
20世纪60年代初,我们的国家和人民正处于异常艰难的时期。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严重的饥荒在威胁着亿万人的生命。而在这个特殊的时期,台湾放出风声要反攻大陆,东南沿海出现了紧张的局面,备战的急迫使得军队的部署出现了一定的调整。
于是,一个原来设在山东青岛的海军院校,开始了向内地的迁移。当时,这所学校原想迁往山西太原,已经在太原郊外建起了一些新的校舍。后来,发现太原的地理条件不适合建立长久的校舍,而当时海军从沈阳军区接收了原沈阳军区文化学校的校址,于是决定将全校迁往东北的锦州。后来出现在锦州的这些孩子,就是这样分批分期跟随自己的军人家庭,从沿海城市青岛和内地城市太原分别来到了关外的锦州。
锦州位于辽宁省的西南部,是京沈铁路沿线一个连接关里关外的中等城市,在军事上具有重要的地理位置。锦州的历史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就是古代燕国的属地,秦代时属辽西郡,汉代的时候称为徒河,唐代时属营州,辽代时称为锦州,明代属辽东都司,清代设有锦州府。1937年,设立锦州市。1948年,锦州市为辽西省的省会。1954年起,锦州为辽宁省的省辖市。解放战争后期,1948年10月东北野战军集中优势兵力,不惜代价攻克锦州,形成了对东北敌军“关门打狗”的态势,取得了辽沈战役的重大胜利,锦州也因这一仗名闻天下。
锦州自从几十年前被日本占领以来,具有较为齐全的工业基础,铁路网线发达,城市基础设施也比较完备,甚至在几十年前城市的居民就已经使用了管道煤气,这在全国都是不多见的。
锦州是被铁道分割成两大块的。铁路南是政府机关和商业文化中心所在地,海校是在铁路北。铁路南的锦州市区有两条主要的街道,即南北走向的中央大街和东西走向的解放路大街,这两条主要的街道呈十字形贯穿城区,火车站则位于中央大街的北端,而中央大街又是划分城区两个区的界线。海校所在的铁路北,离铁道有大约不到两公里的距离,而穿越铁路的有几个地下桥洞,由单双数目不同而被称为单桥洞或者双桥洞。


海校搬到锦州后,主要是接管了原沈阳军区文化学校的营区,另外又建造了一些新的校舍。其中有一座日本占领时期盖的教学大楼,在解放战争中曾经是敌辽西省政府办公楼,在攻打锦州的战斗中被当作守军的重要据点,东北解放军付出了很大的代价才攻下了这个守敌死守的堡垒,从而在军史上也留下了记录。北京的军事博物馆,曾经在辽沈战役的展出史料中展出过该楼的模型。
海校搬迁之后,一边抓紧时间组织教学活动,一边开始校园建设,陆续建造了新的教学楼和宿舍区,逐渐形成了初步适应教学和生活要求的校园条件。在那个艰苦的年代,军队对军事院校建设还是相当重视的。尽管条件有限,但是军事院校的建设还是比较正规和有序的,军事院校的生活条件相对来说也还是比地方要好一些。这样,海校就从沿海城市转到了内地城市,开始了在锦州长达八年之久的办学过程。
海校的孩子们也就在自己的记忆中,永远记住了在锦州发生的往事。
1962年的夏天,先期带着大哥去了东北的父亲从锦州回到青岛,带着我们四个孩子和家中的家具,登上了北上的列车。母亲则由于工作调动一时未能联系妥当,暂时留在青岛,没和我们一起赶往东北。
尽管那是生活极为困难的年代,但是由于父亲是军队的较高级别的军官,搬家按照当时的规定可以乘坐软卧,所以我们也第一次坐进了列车的软卧车厢。
列车窗外不断变换的景色让我们贪恋地看个没够,因为这是我们第一次离开山东,到那被传说的很神秘的关东。列车离开了山东,进入了河北境内,然后驶进山海关,我们终于出关了。对于我们来说,关外的景色是那么陌生,一望无际的旷野与稀疏的村落,与山东的景色大为不同。但是,高远深邃的蓝天和满坡碧绿的玉米高粱,仍然让人看了感到惬意。
两天之后,列车进入了锦州车站。这里,就是我们的新家所在的城市,我们将在这座城市里,度过青少年时代的难忘时光。

海校的大操场。对面为办公楼,三楼右侧为大礼堂,是海校集会、文艺演出和放电影的场所。

1962年海校冯力生副校长与家人及孩子的同学在一系教学楼前合影。(转载自《一炷心香》的博客)
原海校一系教学楼,建成于四十年代。解放战争时期为辽西省政府办公楼,辽沈战役时曾经在攻打锦州时在此发生过激烈战斗。此楼后来被改建。上图为六十年代所拍摄,下图为近年所拍摄,可以参照观看。
原海校二系教学楼,建成于1964年。当年楼顶上树立着当时海军几种型号的新型雷达。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