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经注》易水---中易水河 北易水河 南易水今瀑河
http://s11/middle/001KDwftzy74Kn39JTsaa&690
《水经注》易水指北易;中易;南易
http://s4/middle/001KDwftzy74L6s06e743&690
中易水
易水出涿郡故安县(西汉置故安县于今易县东南高陌乡)阎乡西山(今桥家河乡别蜉岭),
易水出西山宽中谷,东迳五大夫城南,
昔北平(今满城)侯王谭,不从王莽之政,子兴生五子,竝避时乱,隐居此山,故其旧居,世以为五大夫城,即此。《岳赞》云:五王在中,庞葛连续者也。
易水又东,左与子庄溪水合,水北出子庄关,南流迳五公城西,屈迳其城南。
(紫荆关:秦称上谷关,东汉称五阮关;宋金称金坡关;元称紫荆关。其通道是太行八陉之第七陉的蒲阴陉,也称荆陉)
五公,即王兴之五子也。光武即帝位(东汉刘秀),封为五侯:元才北平(今满城)侯,益才安憙(今定州)侯,显才蒲阴(今顺平)侯,仲才新市(今新乐)侯,秀才为唐(今唐县)侯,所谓中山五王也。俗又以五公名居矣。
二城竝(并)广一里许,俱在冈阜之上,上斜而下方。其水东南入于易水。
(北京房山今尚有五侯村,于房山韩村河镇,《房山县志》记载北平侯王谭及其五子西汉末避乱在此地居住,东汉五子封侯,故留有五侯村名至今)
易水又东,右会女思谷水,水出西南女思涧,东北流注于易,谓之三会口。
(相传樵夫在古琅山即今狼牙山上看两老者下棋,看完棋局发现为其驼柴的毛驴早已成灰,回时家已大变,其父母妻子早已死亡,询问后人得知樵夫妻子曾望穿山谷,盼夫归来,故山谷已留名女思谷)
易水又东届关门城西南,即燕之长城门也。与樊石山水合(今易县西白沙河),水源西出广昌县之樊石山,东流迳覆釜山下,东流注于易水。
(樊石山指白云山东部今桥家河乡别蜉岭,白石山是这一带太行岭的顶峰,郦道元称白石山一带山岭为广昌岭)
易水又东历燕之长城,又东迳渐离城南,盖太子丹馆高渐离处也。
(高渐离:为荆轲复仇再刺杀秦王而死。高渐离是战国末燕人即今河北省定兴县西高里村,荆轲好友,擅长击筑;筑是古代的一种击弦乐器,颈细肩圆,中空,十三弦,高渐离与荆轲的关系很好。荆轲刺秦王临行时,高渐离与太子丹送之于中易水河畔,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高歌"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秦灭六国后,秦王因为高渐离击筑太好,就请他来王宫为他击筑,因高渐离曾是荆轲好友,秦王有所防备,事先命人将高渐离的眼睛弄瞎,以为这样高渐离就没法刺杀他了。但高渐离往筑里灌铅,趁秦王听曲正入迷时,使劲朝秦王砸,想杀死他,但是很遗憾失败被杀。传据古燕国高姓为姜子牙的后人,奉周朝分封后改高姓)
易水又东迳武阳城南(武阳城为古燕国下都),盖易自宽中历武夫关东出,是兼武水之称,故燕之下都,擅武阳之名。
(古燕国有燕上都蓟城今北京广安门一带;燕中都圣聚在房山琉璃河董家林;公元前311年燕昭王将在督亢西缘今易县东南营建燕下都武阳城)
左得濡水枝津故渎。
武阳大城(燕下都)东南小城,即故安县之故城也(西汉置故安县于今易县东南高陌乡),汉文帝封丞相申屠嘉为侯国。城东西二里,南北一里半。高诱云:易水迳故安城南城外东流。即斯水也。诱是涿人,事经明证。今水被城东南隅,世又谓易水为故安河。
(故安县故城东北,北易水南今尚有长安城村,长安城村古有长安城,西汉汉宣帝时,范阳公主嫁幽州刺史李宣,公主思念长安,故筑此城。城中有酸枣树,只开花不结枣,枝干皆向西南,故名思乡枣)
http://s4/middle/001KDwftzy73PInvMsjd3&690
古故安县今高陌乡东南的中易水
武阳,盖燕昭王之所城也,东西二十里,南北十七里。
(燕下都城址呈长方形,东西长约8公里,南北宽达4至6公里,于公元前311年燕昭公市营建,使燕国的政治中心从燕上都移至经济中心燕下都)
故傅逮《述游赋》曰:出北蓟,历良乡,登金台,观武阳,两城辽廓,旧迹冥芒。盖谓是处也。易水东流而出于范阳。
东过范阳县南又东过容城县南,
(秦始皇在公元前226置范阳县,治所在今定兴县固城镇),
水迳范阳县故城南。秦末,张耳、陈馀为陈胜略地,燕、赵命蒯通说之,范阳先下是也。
汉景帝中二年,封匈奴降王代为侯国,王莽之顺阴也。昔慕容垂之为范阳也,戍之即斯。意欲图还上京,阻于行旅,造次不获,遂中。
(慕容垂为前燕;后燕的鲜卑政治家、军事家,后燕国的开国皇帝。公元369年大举北伐前燕,打败燕军,艰难时刻慕容垂帅兵反击,前秦也出兵相助,东晋大败,其被前燕官僚权臣慕容评排挤,并想杀害慕容垂,慕容垂知道后,自今河南临漳返回东北龙城途中,在范阳被前燕派来的军队阻挡,于是返回临漳,又投奔前秦苻坚。苻坚灭前燕,被东晋打败后,慕容垂自立建立了后燕。客观说慕容垂是前燕后燕的正面人物),
http://www.em258.com/data_upload/ddiv/bfdf/tainingsi/image/20130903154709_618.jpg
古穷独山今云蒙山
北易水
易水又东与濡水合,(濡水北易水河)
水出故安县西北穷独山南谷(云蒙山),东流与源泉水合(应为旺隆水库所在望龙山河水),水发北溪,东南流注濡水。
云蒙山即是远古神话中的穷独山,传说神农氏时雨师赤松子曾在山中修炼成仙。山中的乳水洞,又名雨水洞,洞内有十三槽,能够预知一年的阴晴旱涝。至今是附近乡民天旱求雨的地方。2600年前,乳水洞又成为仙师鬼谷子修炼的洞府,孙膑、庞涓在这里拜师学艺,孙膑和庞涓在山中斗智的故事在民间广为流传。自东晋以来,云蒙山即为佛教圣地。公元349年,即东晋十六国时,山下建太子寺,又名静觉寺,后经历代重修、扩建。清西陵在云蒙山东谷
http://s10/middle/001KDwftzy74L6rW22B89&690
燕下都武阳城平面示意图
濡水又东南迳樊于期馆西,是其授首于荆轲处也。
(据唐《元和郡县志》记载樊于期馆于易县西十三里处,约北石门村附近。今易县西偏南的血山村,村西小山今称樊馆山,但不是樊于期馆所在地)
(樊于期,自刎死,樊于期(jī)今河北蠡县鲍墟乡南庄村人,战国末期秦国将领,因伐赵兵败于李牧,畏罪逃往燕国,被太子丹收留,亲王怒杀其全家。后为刺杀秦王嬴政于公元前227年自刎献上头颅。)
(为刺杀秦始皇燕人樊于期自愿献头颅,荆轲到秦王宫刺杀秦王,高渐离失双目筑击杀秦王,自此秦王惧近燕人)
濡水又东南流迳荆轲馆北,昔燕丹纳田生之言,尊轲上卿,馆之于此。二馆之城,涧曲泉清,山高林茂,风烟披薄,触可栖情,方外之士,尚凭依旧居,取畅林木。
(荆轲馆位于易县西南荆轲山)
濡水又东迳武阳城西北,
旧堨濡水,枝流南入城,迳柏冢西,冢垣城侧,即水塘也。四周茔域深广,有若城焉。其水侧有数陵,坟高壮,望若青丘,询之古老,访之史籍,竝无文证,以私情求之,当是燕都之前故坟也。或言燕之坟茔,斯不然矣。其水之故渎南出,屈而东转,又分为二渎。
一水迳故安城西,侧城南注易水,夹塘崇峻,邃岸高深。左右百步,有二钓台,参差交峙,迢递相望,更为佳观矣。
其一水东出注金台陂,陂东西六七里,南北五里,侧陂西北有钓台高丈馀,方可四十步,陂北十馀步有金台,台上东西八十许步,南北如减。北有小金台,台北有兰马台,竝悉高数丈,秀峙相对。翼台左右,水流径通,长庑广字,周旋被浦,栋堵咸沦,柱础尚存,是其基构,可得而寻访。诸耆旧咸言,昭王礼宾,广延方士,至如郭隗、乐毅之徒,邹衍、剧辛之俦,宦游历说之民,自远而届者多矣。不欲令诸侯之客,伺隙燕邦,故修连下都,馆之南垂,言燕昭创之于前,子丹踵之于后,故雕墙败馆,尚传镌刻之石,虽无经记可凭,察其古迹,似符宿传矣。
(燕下都武阳城是战国都城中面积最大的一座.城址中部有一道隔墙,将城分为东、西二城.东城分为宫殿区、手工业坊区、居民区、墓葬区、古河道区五个部分;西城为防御性的附城.燕下都武阳城在督亢西缘是古燕国中后期的在经济;政治;军事;文化中心)
濡水自堰又东迳紫池堡西,屈而北流,又有浑塘沟水注之,水出遒县西白马山南溪中,东南流入濡水。
濡水又东至塞口,古累石堰水处也。濡水旧枝分南入城东大陂,陂方四里,今无水。陂内有泉,渊而不流,际池北侧,俗谓圣女泉。
濡水又东得白杨水口,水出道县西山白杨岭(今易县北山龙潭顶)下,东南流入濡水,时人谓之虎眼泉也。
濡水东合檀水(今称北河),水出遒县西北檀山西南
(遒县: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时置,位于今涞水县城)
(檀山:今涞水西北古有檀山,其因盛产檀木故称檀山,今有檀山村,村后为檀山)
(檀水)南流与石泉水会,水出石泉,固东南隅(此处“固”同“崓”是指四周为崖的山顶,今涞水县楼亭西釜山山顶东南),水广二十许步,深三丈。固在衆山之内,平川之中,四周絶涧阻水,八丈有馀。石高五丈,石上赤土,又高一匹,壁立直上,广四十五步,水之不周者,路不容轨,仅通人马,谓之石泉固。固上宿有白杨寺,是白杨山神也。寺侧林木交荫,丛柯隐景,(此处“固”同“崓”是指四周为崖的山顶,今涞水县楼村西釜山也是“崓”,釜山今也称灵山或伶山亦称鳌头寨。相传黄帝与蚩尤大战时为破除迷雾困局,在此发明指南车,在打败蚩尤后,斩蚩尤并葬于涿州古城西门凹处,合符釜山即此釜山,并在涿州西北缓坡上都城,古称独鹿之阿)沙门释法澄(法澄亦名佛图澄,后赵开国皇帝石勒尊佛,石勒尊法澄为“大和尚”,法澄多次以佛教劝石勒“德化、不杀、不为暴、不害无辜”,大力宣扬佛教,共建893所寺庙,受弟子万人)建刹于其上,更为思玄之胜处也。其水南流注于檀水,故俗有并沟之称焉。其水又东南流,历故安县北而南注濡水。
濡水又东南流,于容城县西北大利亭东南合易水而注巨马水也。
故《地理志》曰:故安县阎乡,易水所出,至范阳入濡水。阚駰亦言是矣。又曰濡水合渠。
许慎曰:濡水入涞。
涞、渠二号,即巨马之异名。然二易俱出一乡,同入濡水。南濡、北易至涿郡范阳县会北濡,又竝乱流入涞,是则易水与诸水互摄通称,东迳容城县故城北,浑涛东注,至勃海平舒县与易水合。
南易水---今瀑河
阚駰曰:涿郡西界代之易水。
而是水出代郡广昌县(今涞源县)东南郎山(今狼牙山)东北燕王仙台东。台有三峰,甚为崇峻,腾云冠峰,高霞翼岭,岫壑冲深,含烟罩雾。耆旧言:燕昭王求仙处。其东谓之石虎冈,
范晔《汉书》云:中山简王焉之窆也(埋葬处)。厚其葬,采涿郡山石,以树坟茔,陵隧碑兽,竝出此山,有所遗二石虎,后人因以名冈。山之东麓,即泉源所导也,《经》所谓阎乡西山。
(中山简王刘焉,汉光武帝第三子,公元54年封中山简王)
其水东流,有毖水南会,浑波同注,俗谓之为雹河(今瀑河)。
司马彪《郡国志》曰:雹水出故安县。世祖(东汉皇帝刘秀)令耿况击故安西山贼吴耐蠡,符雹上十馀营,皆破之。即是水者也。
(司马彪,公元约276-年-306年,西晋宗室,历史地理学家,著有《续汉书》又《郡国志》子部,《续汉书》是《后汉书》基础,并收录了《续汉书》的不少章节。)
http://s14/middle/59225541g78696da6774d&690
瀑河南古孔山,今称窟窿山摘自新浪穿山越岭的博客
易水又东迳孔山北,山下有锺乳穴,穴出佳乳,采者篝火寻沙,入穴里许,渡一水,潜流通注,其深可涉,于中衆穴奇分,令出入者疑迷不知所趣,每于疑路,必有历记,返者乃寻孔以自达矣。上又有大孔,豁达洞开,故以孔山为名也。其水又东迳西故安城南,即阎乡城也。历送荆陉北。耆旧云:燕丹饯荆轲于此,因而名焉,世代已远,非所详也。遗名旧传,不容不诠,庶广后人传闻之听。
易水又东流屈迳长城西,又东流南迳武隧县南,(武隧县今徐水隧城镇,今河已改道北移至隧城北)新城县(今漕河镇)北。
《史记》曰:(公元前224年)赵将李牧伐燕,取武隧方城是也。俗又谓是水为武隧津,津北对长城门,谓之汾门。
《史记·赵世家》云:(公元前247年)孝成王十九年,赵与燕易土,以龙兑,汾门与燕,燕以葛城、武阳与赵。即此也。亦曰汾水门,又谓之梁门矣(今徐水县城)。
易水东分为梁门陂,易水又东,梁门陂水注之,水上承易水于梁门,东入长城,东北入陂。陂水北接范阳陂,陂在范阳城西十里,方十五里,俗亦谓之为盐台陂(盐台陂今徐水北约10公里处阎台宋朝时称阎台淀)。陂水南通梁门淀,方三里。淀水东南流,出长城注易,谓之范水(今鸡爪河)。
易水自下,有范水通目。又东迳范阳县故城南,即应劭所谓范水之阳也。
易水又东迳樊舆县故城北,汉武帝元朔五年,封中山靖王子刘条为侯国,王莽更名握符矣。
《地理风俗记》曰:北新城县东二十里有樊舆亭,故县也。
(樊舆县故城在保定清苑县东偏北18.6公里处,御城村 北)
易水又东迳容城县故城(今容城县北边城子村)南,汉高帝六年(,封赵将夜于深泽,景帝中三年,以封匈奴降王唯徐卢于容城。皆为侯国,王莽更名深泽也。
易水又东,埿水(白洋淀湖水流出湖水)注之,水上承二陂于容城县东南,谓之大埿淀、小埿淀(今白洋淀)。其水南流注易水,谓之埿洞口,水侧有浑埿城(今安新县安新镇),易水迳其南,东合滱水(今唐河)。故桑钦曰:易水出北新城西北,东入滱。自下滱、易互受通称矣。
易水又东迳易京(今容城县昝村)南,汉末,公孙瓒害刘虞于蓟下,时童谣云:燕南垂,赵北际,惟有此中可避世。瓒以易地当之,故自蓟徙临易水,谓之易京城,在易城西四五里。赵建武四年,石虎自辽西南达易京,以京障至固,令二万人废坏之。今者,城壁夷平,其楼基尚存,犹高一匹,馀基上有井,世名易京楼,即瓒所保也。故《瓒与子书》云:袁氏之攻,状若鬼神,冲梯舞于楼上,鼓角鸣于地中。即此楼也。
(易京城是公孙瓒在今雄县西北建造的军事城堡,东四五里有易城。东汉末期,董卓操控汉献帝,地方已割据,公孙瓒杀害了北方威望很高的汉朝宗室负责冀北政务的刘虞后,民心向背,杀害孙瓒六年后,于公元199年公孙瓒被北方的乌丸及袁绍夹攻之下,易京城被攻破,公孙瓒被杀)
(后赵第二位皇帝石虎是暴君,公元338年捣毁易京城垒,防鲜卑慕容氏等敌人占据成坚固据点)
易水又东迳易县故城(今雄县古贤村)南,昔燕文公徙易,即此城也。阚駰称太子丹遣荆轲刺秦王,与宾客知谋者,祖道于易水上。《燕丹子》称,荆轲入秦,太子与知谋者,皆素衣冠送之于易水之上,荆轲起为寿,歌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高渐离击筑,宋如意和之,为壮声,士发皆冲冠;为哀声,士皆流涕。疑于此也。余按遗传旧迹,多在武阳,似不饯此也。汉景中三年,封匈奴降王仆䵣为侯国也。
(当时传说荆轲刺秦王,与燕太子丹等诀别的地点在今雄县东部的易县故城在今瀑河即南易水河畔,郦道元根据历史资料认为不在这里,而是在武阳城南的中易水河畔)
又东过安次县(今廊坊安次区仇庄前进村)南,易水迳县南、鄚县故城(在今任丘市境内,公元前90年西汉置)北,东至文安县与滹沱合。《史记》:苏秦曰:燕(燕水,今大多数人认为燕水是古圣水今琉璃河,是错误的,实为南易水),长城以北,易水以南。正谓此水也。是以班固、阚駰之徒,咸以斯水谓之南易。(班固、阚駰等认为前述河流称南易水)
又东过泉州县南,东入于海。
(北易水;中易水;圣水汇入巨马水,南易水与巨马水合流滹沱河行今天津海河入海)
《经》书水之所历,沿次注海也。
原创:新浪有识之士的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