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海,一座向海而生的城市
(2019-06-01 21:09:22)北海,一座向海而生的城市
《北海日报》5月
承袭海洋文化的博大与包容,海丝文化的源远流长,北海以开放的胸襟,将本土文化与舶来文化融合、打磨,成就一道道文化奇观,也孕育了一批又一批的文人墨客。
早在2000多年前,北海就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始发港。千年海丝古港创造了璀璨的历史文化,让苏东坡、汤显祖等大文豪流连于此,留下文字传世,至今仍深远影响着北海的后起文人。
19世纪末,北海被迫开放,现留存的英、法、德等众多国家的领事馆、教堂、医院、学校等旧址文物,见证了北海第一次对外开放的历史,也见证了西方文化的舶入。进入20世纪,北海主动开放,以海的包容拥抱八方来客。
2010年,北海被评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北海的文化历史被全方位认可。有历史的地方更容易孕育文化,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原文化、客家文化、疍家文化、西方宗教文化、海洋文化在北海交汇融合,形成了独具特色、开放包容、多元共进的文化氛围。
文化是文学的根。北海深厚的历史底蕴,优美的自然环境,孕育着本土作家,也吸引外来作家的加入。近现代,李英敏、陈建功等北海籍作家涌现,为北海文学发展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在1978年到1991年的北海作家中,黄河清、顾文等脱颖而出成为广西文坛知名作家,他们的创作以诗歌为主流文体,自然风景成为最重要的创作题材。
改革开放的浪潮推动了北海经济,也催热了北海文学。上世纪90年代初,北海掀起了开发热潮,吸纳了众多卷入“北海热潮”的文学移民。武汉的许可,贵州的段扬,内蒙古的阮直,重庆的吴景娅,湛江的文青,江西的品萍……一大批“移民作家”涌入,为北海文坛注入了鲜活的力量。和移民作家同时期回来的,还有从昆明返乡的廖德全。
本土作家和“移民作家”构成了北海文学创作的主流群体。近年来,扎根于北海这片热土的作家们,辛勤不辍地笔耕,不离不弃地坚守,新人涌现,佳作迭出。《暧春》(阮直主编、策划)系列三部著作、北海作家丛书两辑共32本、《思想胚胎》(阮直)《万里瞻天》《谁动了我的幸福》《之乎者也》《大海不告诉你》《中国杂文阮直集》等一批文学新作问世。
其中,董晓燕的散文集《大海不告诉你》获全国最高的散文作品奖项第五届“冰心散文奖”殊荣。梁思奇的散文集《生于六十年代》荣获第十七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阮直的《思想胚胎》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被《中国教育报》列为2016年、2017年暑期高中生阅读书目,《美丽的麦芒》(阮直)被列入当代杂文名家书系。无为的散文《我的故乡我的塬》荣获第二届《飞天》十年文学奖。庞华坚的散文集《慈航》获广西2014—2015年重点文学创作扶持项目等等,涌现出一批兼具思想力量和情感温度的优秀作品。2018年,作家庞华坚、赵亮的作品获第八届冰心散文奖。
至今,北海市文联主办的北海文学艺术周已成功连续举办了六届,成为北海文学活动名片。众多文学名家到北海采风交流创作,中国作协副主席陈建功、中国文联副主席郭运德、中国作家协会书记处书记阎晶明、中国现代文学馆常务副馆长吴义勤、原文化部部长王蒙、著名作家余华、《人民日报》原副总编梁衡、国家博物馆原副馆长陈履生、国家图书馆原馆长詹福瑞等50多位著名专家、学者到北海讲学,达150多次。近年来,市文联主办的《北部湾文学》推出了一批优秀作品,发现培养了一批青年作家,如王彤羽、莫海燕等。
这几年北海优良的自然生态和经济城市的快速发展又吸引了一批国内知名的名人名家如郭运德、白描、张雅文等南迁北海,他们在北海居住创作,为北海文化注入了强大生机,也持续扩大着北海文化的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