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奖之下会有“大师”吗
(2019-06-01 09:03:53)
有名言“重奖之下必有勇夫”,可老汉我搜遍了无数的官方典籍、民间俚语,就是没发现“重奖之下必有大师”之说。
即便我动用了百度搜索,还是没有见到相关的词条。聪明的国人早就知道,重奖之下产生的只能是勇夫,不会有大师,也不会有好作品。
孔子、屈原、李白、曹雪芹、鲁迅都不是重奖之下诞生的圣人与大师。但当下的国人就是有股子不信邪的劲儿。二月河先生若干年前曾经在“两会”上提出:要“鼓励原始文学创作应该设立国家级的文学大奖,也可以说是有中国特色的‘诺贝尔’文学奖。缺乏好的原始文学创作深层次的原因就是搞文学原创的没有钱,他的劳动价值也得不到尊重。如果搞创作的都饿着肚子,那么激发不出创作者的热情。”这话如今起作用了。
这两年,不少省市区人民政府从财政支出中都加大了对文学作品的奖励。有些经济发达省的奖励文学作品的资金总额已过千万。就连经济发展滞后的某些省,2019今年也从财政中拨款数百万元,用来奖励出好作品。
加大对文学的投入,打造文学高峰,鼓励作家勤奋,或许有一定的刺激作用,但写出好作品与给作家多少钱真的无关。诺贝尔文学奖的设立,是先有了大师的好作品才设立的这个奖项,绝不是先设立这个大奖之后,才有了文学大师的。诺贝尔文学奖是设给全世界作家的,那些拿不到“诺奖”国家的作家还是拿不到,经常拿奖的那些国家的作家总是经常拿奖。设立“诺奖”与不设立“诺奖”与文学大师的诞生毫无关系,更何况得了“诺奖”也不是文学大家的更比比皆是。
可以设立大奖,大师也该拿大奖,但大师绝不是金钱催生的。拉丁美洲那些国家也不设立什么国家级的文学大奖,可不影响这些国家的作家们拿到诺贝尔文学奖。我们国家早就有了国家级的文学大奖,比如“茅盾文学奖”“鲁迅文学奖”“骏马奖”;还有全国性学会的“老舍文学奖”“庄重文文学奖”“冰心文学奖”“孙犁散文奖”;国家级文学杂志的《人民文学》《十月》《诗刊》《中国作家》均设立了年度大奖;广东南方报业集团设立面向全国作家的“华语文学传媒”,企业出资设立的“在场主义文学奖”,大奖奖金更是丰厚。各省市以人民政府的名义设立的政府奖几乎是每个省市区都有。比如广西的“铜鼓奖”,山东的“泰山文学奖”,江苏的“紫金山文学奖”。到地市州盟一级,以政府、行署的名义设立的文学奖,多得连媒体都懒得关注了,评奖完毕,发一条简讯罢了。
可我们的作家待遇却不低,虽然不是专业的,但大多数在文联、作协、文学院、文学杂志、报纸副刊、大学中文系、社科院、社科联所属的文学研究所、室,从事着与文学艺术有关的文字工作。各种国内大奖的帽子带着,在各级政府主办的文学周”“诗歌节”“高峰文学论坛”以及五花八门的“研讨会”上享受者嘉宾的礼遇,有些大碗还可拿到一些出场费。
作家多写作品一定与钱有关,但写出好作品绝对与钱无关,哪个作家的灵感是按照钱多钱少产生的?
文学是为灵魂的孤独与心灵的苦难诞生的,是作家为了回应那些有灵性的读者召唤,是为了洗涤世世代代积淀在作家心上的那一层灰尘。写作的动力就在这里,而不在什么级别的金钱奖励,文学的最高大奖就是你的作品成为全人类的文化经典。
《中国文化报》2019年5月3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