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猴子有了钱
(2018-10-12 10:37:29)当猴子有了钱
比利时列日大学的灵长类动物专家Fany Brotcorne对于猴子的抢劫行为进行了专门的研究。Brotcorne发现生活在印度尼西亚某寺庙附近的一群长尾猕猴长期对游客进行敲诈勒索。它们抢走游客身上值钱的物品,比如手机、相机、帽子等,然后坐等游客缴纳“赎金”——食物,来领回物品。为了探究缘由,Brotcorne团队花近四个月的时间观察了寺庙周围四个不同的猴群。这四个猴群中猴子的年龄结构不同,接触游客的机会也不同。观察结果显示:接触游客最多的两个猴群发生敲诈、抢劫的几率最高,而越是远离人群的猴群也越本分。此外,抢劫游客发生的几率和群猴中的年龄结构有关。猴群中的年轻雄猴越多,其参与抢劫的几率越高。在猴群中,年轻的雄猴在群体内的地位比较低,猴群中的高等级个体占据食物最丰富的地盘,它们无权染指;穷则思变,年轻的雄猴为了获取优质的食物只有去拓宽新的渠道。一旦有猴发现了新的食物获取渠道,很容易在猴群中传播。猴群中很多新的食物获取渠道,往往就来自这些年轻雄猴的探索。
对于猴子而言,相互学习、模仿,并非难事。比如一只猴子进行抢劫得到食物,另一只猴子即会模仿。但是,某种行为,比如“抢劫行为”,要在猴群中扩散开来,让其他猴子都学习和接受——这可不是简单的模仿了,这已经是一种社会性的学习行为。那么是什么原因让猴子发生社会性学习的呢?有关猴子学习动机的假说有:随大流,模仿有经验的猴子,从父母或近亲那里学习,从自己的经验中学习。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研究人员对哥斯达黎加的一群卷尾猴研究发现“收益偏好”是猴群学习的动机——简单说就是猴群是否愿意学习某种行为,取决于这种行为能否给它带来收益。以卷尾猴开坚果为例,一种有效开果方法可以在很短时间内(两周)在猴群中传播开来。而且,即便是有些年轻的猴子已掌握了某种开果技术,它们仍愿意学习更有效的方法。这些年轻的猴子非常善于观察新事物和学习新方法。然而,其中的老年猴往往依靠自己的经验。
猴群中对于新发现的获取食物渠道进行分享和学习,自然是好事。这有利于整个种群的繁衍。那么,它们得来的食物如何进行分配呢?为何有的猴子吃饱后去“嫖娼”呢?科学家做了一个有关分配的实验。美国科学家把七只猴(三雄四雌)关在一起,开始对其灌输“货币经济”的理念——让这群猴子学会用钱币换取食物。科学家先给猴子钱币——这玩意儿不能吃、不能喝,一开始猴子当然直接给扔出去了。要想让钱币发挥作用,就得赋予它价值;否则,肯定无“猴”问津。于是,每当有猴子扔出货币时,科学家就给它食物。慢慢地,这群猴子明白了:手里的货币是可以换取食物的。
就这样,原本“纯粹”的猴子被铜臭味给“俘虏”了。随后,科学家给这群猴子扔出一大把货币,让其自由争抢,不加限制。很自然,那些身强力壮的雄猴抢得多,而身体弱小的雌猴抢得少。于是,产生了分配上的差异——一部分猴子先“富”起来了。这些“富”雄猴,如何对待“穷”雌猴呢?那些拥有大量货币的雄猴,兑换完食物,吃饱喝足后,开始拿出钱币和雌猴分享——不过,这个分享是有偿的,需要雌猴提供交配权来换取。其实,这和它们在自然界中的状态非常相似。在自然状态下自由竞争的猴群,只有少数高等级的雄性个体拥有和群内雌猴交配的权利,低等级的雄猴无权染指。
那么,如果将此实验扩大开来,我们可以设想钱币给猴群带来的变化:所谓的“猴王”可能不再是固定的了,等级制要崩盘了,有实力的强壮雄猴可能会逆袭,轮流坐庄当“猴王”。
实验还在继续,科研人员开始改变分配方式,不再让其自由竞争。他们先把七只猴子饿上两天后,把大量钱币只给一只猴。于是,这只获取钱币的猴子在“外星人”的帮助下实现了一夜暴富。可是,它还没来得及享受食物和性,就遭到剩余六只猴的群殴。它的货币散落一地,遭到哄抢,它被打得落荒而逃。之后,猴群再次恢复平静。
由此看来,猴子的抢劫和盗窃行为多是后天学习的,而嫖娼行为却是先天具备的。
关于猴子的种种行为,有关猴子的种种实验,足以让我们同目异科的人类反思。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