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足踏龙脊(散文)

(2018-10-08 08:29:53)

                            足踏龙脊

                              阮 直

 

龙脊用自己丰腴的物产,养育了众多瑶家儿女,龙脊用自己不屈的豪气,影响着无数龙的传人。瑶家儿女才是真正的“龙脊”。

走出青山秀水甲天下的桂林,再往西北行,便是叠叠大山,悠悠融水。山如青螺髻,少了雄峻之态,却多了连绵起伏之姿;水似碧罗带,虽无空蒙潋滟之奇,却不失缠绵与婉媚。脉脉地幻出一线峰峦白云的眷恋,柔柔地润出两岸青嶂翠微的浓郁,飘飘地晕出漫谷雾岚缱绻的梦幻,细细雨丝从碧枝花荫上冷冷滑落,浸湿了大山深处红瑶少女的情歌。

一程山,一程水,往八桂大地的一角奔;一程车,一程舟,往龙脊的瑶家山寨去。偏偏赶上了雾聚雾散,雨洒雨歇天,几经周折总算来到了盼望已久的广西龙胜各族自治县所属的一个红瑶山寨,人们称它为龙脊。

从山下的瑶寨到山顶的瑶寨相距大约2.5公里,石板路,下接大山的汩汩溪流,上衔蓝天的片片白云,一步一阶,步步上升,让你心驰神往,又令你脚下生怯。可是举目仰望,见立于青山白云之间的你撇我捺,纵横交错,平仄随意的木板房,谁也经不住诱惑,牙一咬,拳一攥,喊一声“上山”,于是也就脚下生风了,人们就是奔着龙脊梯田去的。

其实,在龙胜各乡镇都有梯田,其中100亩以上连片梯田有320处,2000亩以上的连片梯田有9处。泗水梯田大峡谷的连片梯田面积达9560亩,龙脊片区连片梯田达10734亩。梯田落差大,层级多,层级最多的达1100多级,连片梯田最大的高差为860多米。龙脊梯田位于龙胜各族自治县龙脊镇,规模宏大,气势磅礴,线条如行云流水,是生态智慧的杰作,堪称天下一绝。

2018年4月19日,联合国粮农组织在意大利罗马举行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系统授牌仪式。中国、埃及、墨西哥、葡萄牙等14个新地方被列入农业文化遗产。龙胜龙脊梯田作为中国南方稻作梯田得到全球认可,荣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龙胜梯田蕴含着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含义,这些农业文化遗产能够为人类生态文明发展提供中国智慧。”这是中国农业文化再一次得到世界认可的体现,对于中国农业发展以及世界农业文化发展都有重要意义,也提醒我们要更自觉地从文化遗产的角度来审视祖先留下来的耕作方式,保护和发展重要农业遗产。

广西龙胜县实行全域旅游以来,五湖四海的游人都是慕名而至,人们登山临水、游目骋怀,感自然气韵,踏步步风流,寻物我两忘之境,求得偶触机微,获山水之灵感,发人生宇宙之谛悟。可谁是真正爱这山这水的人呢?谁又能将生、死、爱、恨都投入到这龙脊之上?闪光灯闪过之后,快门都合上了,彩色笔泼洒之后都倒挂起来了,游人上山之初的兴奋,下山时就变成了叫苦不迭。在这龙脊的石板路上真正踏出步步风流,踏出悠悠情韵,用脚板踩出一方崭新世界的还是瑶家人自己。

瑶家人从山的最底层往上开田,一条一条围着山周转。不能辟宽,便往长开,顺着山走,山有多长,田有多长。开完了阳面,开阴面;开完了山底,开山尖。削去山尖,让平湖立于山顶。开完了这座山,又开那座山,大山的卧牛之地也开成了一方良田。

登上瑶家山寨居住的东南一座高峰之处,北望刚刚千折百转翻过的这道山梁,呈东西走向,恰似一巨龙埋头隐尾,呈拱起的龙脊之状,作腾空之势,这或许是人们千辛万苦寻求的“龙脊”吧。

龙脊梯田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了。这是瑶族几代人在龙的脊梁上用心血创造出的人间壮举,是当今这世上最高、最平、最大的水田。瑶家的祖先爬过无数的山,蹚过无数的河,为何选择在这山高岭险之地开荒造田,建家立业,繁衍子孙呢?子曰:“智者乐水,仁者乐山。”智心如水灵逸、清明,生生不息;仁心如山沉静、浑厚,巍巍长存。龙脊山水一体,山多高,水多深,可谓智者乐处,仁者乐处,仁智都乐,只要不畏艰险便可享受这山这水,瑶家人便把寨子扎在山上,把田开在龙脊,山水兼得。

如今,龙脊上的瑶寨也并不单单围着大山的轴心转了。他们“打开了”大山,敞开了寨门,有的还一家一户办起了民俗客栈,甚至旅社,接待着国内外的游人,为来龙脊观光旅游的人提供吃、住、游一条龙服务。龙脊的瑶家儿女正在靠绿水青山闯出一条新的发展之路,这才是让巨龙腾飞的动力之源。

龙脊用自己丰腴的物产,养育了众多瑶家儿女,龙脊用自己不屈的豪气,影响着无数龙的传人。瑶家儿女才是真正的“龙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