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由“给力”想到网络“热词”

(2011-04-01 14:39:17)
标签:

杂谈

由“给力”想到网络“热词”

 

阮直

 

    “给力”其实不该算网络热词,我50年前就说过,不是老夫非要挣这个热词的知识产权,而是要尊重事实。不服者到东北没有网络的深山老林问一位老乡,你让他给钱他不干,你让他“给力”没人心疼。小时候我与姥爷夹帐子,他总嫌我用劲儿小,最常说的话就是“给点力”。

     东北人会说“给力”一词,应该比唱二人转早得多,可也没把这个词儿说红,网络也说的滚瓜烂熟了,还是圈里红,圈外不热,但《人民日报》 20101110头版头条用《江苏给力“文化强省》那就够威够力了,一夜之间“给力”一词就万紫千红了。

     民间语言是非常形象、鲜活的,但出自草根之嘴就不会远播,也没人觉得好在哪里,可一经知识分子或官方运用就身价倍增了。可见语言这个家伙也是个嫌贫爱富的主儿,更是“巴结权贵”的高手。       

    不少人有些“意外”,一向严肃严谨的《人民日报》也采用如此“潮”的 标题,立刻引发如潮热议。有网友将这一标题截图发布在微博上后,网友纷纷大呼“标题给力”。

     也许有人觉得“给力”被官方使用了心里极不舒服,就好像拉杆子的土匪被收编了,给了个师、旅的番号就美出鼻涕泡了,不就是一个土词被儒雅一下吗,犯得着受宠若惊的样子吗。

     其实网民的热议是有根据的,语言是不能用雨后春笋的方式发展的,被官方和主流媒体认可使用确实是一件难事。语言演化的速度是缓慢的,但近些年,随着物质世界的丰富和人的认知深刻,必然要诞生新的词汇来跟进与“配套”。加之传播手段的快捷,语言由地域方言走向全国就如乘坐高铁朝发夕至了。

     网络热词大都是民众关心的社会焦点问题。像“豆你玩”、“蒜你狠”,还有之后的“姜你军”、“糖高宗”都是反映农副产品价格的,它表达了民众对农副产品价格暴涨的关切和不满。像“楼脆脆”、“楼抱抱”是反映民众对房屋建设质量的质疑和担心。只有深受其害的民众才会有那样准确的心理感受,使用他们幽默、独特、鲜活的词汇表达他们的对抗与对自己的安抚。如今像正龙拍虎、美眉、斑竹、冲浪、泥巴、拍砖、灌水、山寨、雷人等被主流媒体所接受的词汇,即便没上户口,也成为人人认可的现代汉语家族的新成员了。但更多的网络热词只能热在网络、热在民间。

     网络热词不无戏谑的成分,因为少了黑色幽默的表现方式就无法在民间远播。但网络热词也是速生速朽的,不经过官方、知识分子的接受和使用很快就会自生自灭了。 

     丰富我们的语言文字,应该提倡“拿来”主义,但不能来者不拒,“要抱着仰视传统语言文字的态度,批判地借鉴吸收,让有深厚底蕴的新词进入我们的语言字库,真正做到把好关、选好词,拒绝草率、浅薄、浮华”。让大众化的、网络化的“热词”经过洗练之后再有“化大众”的效力才是好词。

     因为网络热词的随意性和快速的泛滥是语言的病毒,让大众目不暇接,眼花缭乱,从而导致语言失去规范化。全凭新奇得宠,不仅没有强大的生命力,也是对现代语言的破坏。我们要“通俗化”不要“庸俗化”,热词不是迎合受众而是提升受众的鉴赏水平和文化格调,规范化的语言才能保障我们民族语言的准确、精炼、优美、儒雅的传统。

 

 呼和浩特晚报》2011年1月27日 

  《防城港日报》2011年3月24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