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林毅夫在北大读阮直杂文

(2011-02-24 21:57:34)
标签:

杂谈

由林毅夫的"毕业"心得咀嚼当前教育
2008年06月02日 10:15:57  来源:
http://imgs.xinhuanet.com/icon/xilan/blank.gif
http://imgs.xinhuanet.com/icon/xilan/blank.gif
【字号 我要打印 我要纠错 
【Email推荐:
收看新华手机报
2008年531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大国际MBA2008届毕业典礼在北大百年讲堂举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博士最后一次以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身份在典礼上致词并为每一位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下午即将飞赴华盛顿世界银行总部赴任。   

 

  531日上午,林毅夫最后作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主任,为该中心和北大国际MBA今年的毕业生一一颁发毕业证书并合影留念。昨天下午,林毅夫正式离开北大飞往世界银行就任。 

在毕业典礼上演讲时的开场白中,他这样说:“今天是你们的毕业典礼,也是我的毕业典礼。我最近的日子也和你们一样,每天怀着复杂的心情在倒数。我每天都要问自己,我是用怎样的心情毕业?走出北大又会面对怎样的世界?”

谈到毕业意义时他说,“把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内化于心中。”

 提到经济环境时他说: “不仅在过去30年,今后10年、30年、50年,中国仍会快速发展下去,但是充满希望的时代带给学生的是机会也是挑战。”

 提到汶川地震时他说: “即使有这样的物质基础,即使大家竭尽全力,还是有那么多人受到了痛苦。”

勉励所有毕业生时他说:“只要世界上有一个饥饿的人,就像我们自己在饥饿;只要世界上有一个贫穷的人,就像我们自己在贫穷。”

林毅夫只用几句话,就把一个人的道德情感,学识境界,民族责任感等强劲地表达出来,为即将毕业的学生上了优秀的“最后一课”。

几年前,曾读到胡适给毕业学生的演讲《不要抛弃学问》,甚是觉得精彩。而今读了林毅夫的“毕业”心得,在语境上似乎更上了一层楼,更击中了国人教育的要害。

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潜在的品质,不论是思想品质还是思维品质,都应得到优化和发展。林毅夫即将离开北大到纽约上任,他感知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尚不知道面对的是怎样的世界。

然而当前我国教育,我们口口声声说实行素质教育,但在我们基础教育中又是怎样的情况呢?就拿近两年来中小学的新课程改革来看,教育观念是改变了更新了,可这些老师又有多大的教育空间呢?教育的终极目标仍被应试教育无端捆绑,因而“赶考”仍是中国教育的一大怪象,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心无力空劳心。

新课程改革,就是在全国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既要求必学的基础知识,这由国家教育大纲规定,同时也强调各学校应根据本学校本区域特点,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看到的果真是这样的吗?没有!恰恰相反的是,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结局。两个例子可以佐证:

其一是,去年国家教育部决定在一些学校试行校园集体舞,当时对校园跳集体舞的利弊争论不休,能够消除异性同学之间的神秘感更似荒唐。校园集体舞的试行差不多有一年,成功与否,日前尚不见定论,但却有推广之势,据了解,本人所在地的一些学校已让教师到市里去学集体舞了。

其二是,教育部透露,准备下学期开学初在北京及其附近省、市学校试行京剧,然后再在全国推广。对推广京剧的质疑,阮直先生在《课堂有多大》中说的很有道理。其中,他举一例说,让学生学中药比学京剧还有用。“中医、中药更是国粹的代表,一辈子不会唱一段京剧的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中国人一辈子不懂一点儿中医、中药的常识。那是不是在中小学的卫生常识课中也要加入望、闻、问、切,增加《汤头歌诀》,让孩子们也学会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这可比会唱我家的表叔数不清还有用。”

教育部已决定将于2008年3月至2009年7月在北京、天津、上海、江苏等10省市中小学开展国粹京剧进课堂试点工作,一至九年级(小学六年、初中三年)学生将学唱15首京剧经典唱段。每个试点省市将遴选10所小学和10所中学作为试点校,试点后将逐步在全国推开。

       京剧是国粹,无论喜欢不喜欢京剧的人都得承认。但国粹就一定得进课堂吗?我不知道我们的课堂有多大,能装多少东西,如按照“能代表国粹的文化”就进课堂,那么,书法比京剧更有代表性,而且还实用,小人物打借条,大人物签字,都用得着,我看写不好字的孩子比不会唱京剧的孩子麻烦会更多。

       中医、中药也是国粹,一辈子不会唱一句京剧的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中国人一辈子不懂一点儿中医、中药的常识。那是不是在中小学的卫生常识课中也要加入“望、闻、问、切”,增加《汤头歌诀》,让孩子们也学会“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这可比会唱“我家的表叔数不清”还有用的。

       以此推论下去,最能代表中华民族文化的应该是孔孟之道,老庄哲学,是“仁义礼智信”,他们才是国粹、国宝,才最有代表性,是老祖宗。为什么不请来老祖宗,反倒把孙子当成了座上宾?

       就是从纯音乐的角度来讲,京剧也不是就完全能代表我们的民族音乐,因为京剧的舞台毕竟是“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的天地,是清代官方喜欢的东西不会在我们这么一个民族众多,方言复杂,幅员辽阔的国家里全面普及的。比如在两广,京剧就不好粤剧受欢迎;在西北,秦腔、晋剧、二人台哪一个地方剧种都比京剧更普及;在江浙,会唱越剧的人就比会唱京剧的人多;在东北,二人转是人人口能诵的,京剧怎么能比?除去文人秀才们加工创作的戏剧,我们这个国度更普及的是各地的民歌,是那些充满着原生态文化味道的民间小唱,这些都是国宝、国粹,也都能请进课堂吗?

      就算你的课堂大,可学生大脑的容量还是有限的吧。15首京剧经典唱段,我看到哪个老太爷家去祝寿时开个堂会都足够了。连被称为人民艺术家的王昆、郭兰英我也没听过她们唱过15首歌曲呀。反正我这辈子唱全了的歌曲只有一首《东方红》,不知在未来的日子里还会不会增加了。可这一点不影响我喜欢贝多芬、德彪西、施特劳斯、巴赫。

       更何况我们京剧的内容并不符合当今的主旋律了,“忠孝节烈”的观念,“君子小人”的纠缠,“南北民族”之间的争战,哪一样是我们今天民主法制社会所应当倡导的?

      京剧进课堂作为音乐课中的“京剧欣赏”就足够了,像于丹教授讲昆曲那样,把京剧的形式美、唱腔美介绍给我们的孩子,让他们知道,在大清时代的艺术史中,有一段时间京剧就是当时宫廷的流行音乐。这其中的硬道理是文艺为那个王朝的统治服务。否则,一首小诗就能建造起一座“文字狱”的。如果我闪的课堂够大,最好把这些血腥的历史都装进去,它比京剧更能让我们这个民族进步。(阮直<课堂有多大>)

 林毅夫在北大读阮直杂文

  居庙堂之高的教育官员是否应该认真听听民声,加强教学内容有效性的论证工作,不要一开始底气十足地认为凡是试验的都是成功而没有失败,然后迫不及待地进行推广。事情常常出在基层,而病因往往来源于高层,最终来个头痛头脚痛医脚,是无疗效的。结果,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无力内化于心中,缺乏对“只要世界上有一个饥饿的人,就像我们自己在饥饿;只要世界上有一个贫穷的人,就像我们自己在贫穷。”的心灵震憾与共鸣。一不小心,可能会钻出一大堆“范跑跑”。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