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misc.home.news.cn/public/images/original/00/11/23/D0/D0.jpg
2008年5月31日,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北大国际MBA2008届毕业典礼在北大百年讲堂举行。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教授;世界银行高级副行长兼首席经济学家林毅夫博士最后一次以中国经济研究中心主任身份在典礼上致词并为每一位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下午即将飞赴华盛顿世界银行总部赴任。
5月31日上午,林毅夫最后作为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的主任,为该中心和北大国际MBA今年的毕业生一一颁发毕业证书并合影留念。昨天下午,林毅夫正式离开北大飞往世界银行就任。
在毕业典礼上演讲时的开场白中,他这样说:“今天是你们的毕业典礼,也是我的毕业典礼。我最近的日子也和你们一样,每天怀着复杂的心情在倒数。我每天都要问自己,我是用怎样的心情毕业?走出北大又会面对怎样的世界?”
谈到毕业意义时
他说,“把对国家民族的责任内化于心中。”
提到经济环境时他说:
“不仅在过去30年,今后10年、30年、50年,中国仍会快速发展下去,但是充满希望的时代带给学生的是机会也是挑战。”
提到汶川地震时他说: “即使有这样的物质基础,即使大家竭尽全力,还是有那么多人受到了痛苦。”
勉励所有毕业生时他说:“只要世界上有一个饥饿的人,就像我们自己在饥饿;只要世界上有一个贫穷的人,就像我们自己在贫穷。”
林毅夫只用几句话,就把一个人的道德情感,学识境界,民族责任感等强劲地表达出来,为即将毕业的学生上了优秀的“最后一课”。
几年前,曾读到胡适给毕业学生的演讲《不要抛弃学问》,甚是觉得精彩。而今读了林毅夫的“毕业”心得,在语境上似乎更上了一层楼,更击中了国人教育的要害。
教育,就是要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潜在的品质,不论是思想品质还是思维品质,都应得到优化和发展。林毅夫即将离开北大到纽约上任,他感知既是机会也是挑战,尚不知道面对的是怎样的世界。
然而当前我国教育,我们口口声声说实行素质教育,但在我们基础教育中又是怎样的情况呢?就拿近两年来中小学的新课程改革来看,教育观念是改变了更新了,可这些老师又有多大的教育空间呢?教育的终极目标仍被应试教育无端捆绑,因而“赶考”仍是中国教育的一大怪象,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有心无力空劳心。
新课程改革,就是在全国的中小学教育体系中,既要求必学的基础知识,这由国家教育大纲规定,同时也强调各学校应根据本学校本区域特点,进行校本课程的开发。我们看到的果真是这样的吗?没有!恰恰相反的是,我们看到了另一种结局。两个例子可以佐证:
其一是,去年国家教育部决定在一些学校试行校园集体舞,当时对校园跳集体舞的利弊争论不休,能够消除异性同学之间的神秘感更似荒唐。校园集体舞的试行差不多有一年,成功与否,日前尚不见定论,但却有推广之势,据了解,本人所在地的一些学校已让教师到市里去学集体舞了。
其二是,教育部透露,准备下学期开学初在北京及其附近省、市学校试行京剧,然后再在全国推广。对推广京剧的质疑,阮直先生在《课堂有多大》中说的很有道理。其中,他举一例说,让学生学中药比学京剧还有用。“中医、中药更是国粹的代表,一辈子不会唱一段京剧的人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个中国人一辈子不懂一点儿中医、中药的常识。那是不是在中小学的卫生常识课中也要加入“望、闻、问、切”,增加《汤头歌诀》,让孩子们也学会“桂枝汤治太阳风,芍药甘草姜枣同,解肌发表调营卫,表虚自汗正宜用”,这可比会唱“我家的表叔数不清”还有用。”(阮直<课堂有多大>)
居庙堂之高的教育官员是否应该认真听听民声,加强教学内容有效性的论证工作,不要一开始底气十足地认为凡是试验的都是成功而没有失败,然后迫不及待地进行推广。事情常常出在基层,而病因往往来源于高层,最终来个头痛头脚痛医脚,是无疗效的。结果,学生的负担越来越重,而对国家民族的责任无力内化于心中,缺乏对“只要世界上有一个饥饿的人,就像我们自己在饥饿;只要世界上有一个贫穷的人,就像我们自己在贫穷。”的心灵震憾与共鸣。一不小心,可能会钻出一大堆“范跑跑”。